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公益活动 » 发展西部环保教育事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项目书

发展西部环保教育事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项目书
录入时间:2009-08-25  /  点击数:4006

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

发展西部环保教育事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项目

项目地点

甘肃省庆阳市

合作单位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同济大学、庆阳市人民政府、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和中国水科学院

项目目的

探索适用于西北地区的防、治、抗沙有效措施和循环式农业生产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又专注于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问题的高级应用型研究人才

项目意义

在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事业培育人才基础的同时带动全国环境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总体预算

项目预算2500

 


一、项目背景

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一定要下大气力保护好。温总理的话可谓震聋发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这正是从诸多环境灾难中得出的可靠结论。温总理要求下大气力保护好这个最大本钱,其情殷殷。那么,我们靠什么来保住这个最大本钱呢?除了大力开展各项环保活动外,还必须发展环境科技,加强环境法制建设,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依赖于环境教育对于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

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因素是决定一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力度,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环境教育这一领域。同时,实施环境教育也是贯彻落实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环境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一大批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还能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播种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头脑之中,能够从内心深处唤醒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

因此,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和造就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创造高质量生产生活环境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而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开展高等环境教育来实现。

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开始于70年代末,经过了萌芽和起步阶段(1973-1983)、发展阶段(1983-1992)和深化扩展阶段(1992-目前)。在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良好政策条件支持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各类不同层次(含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环境专业点,而且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类为主体的特征,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物质及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在实际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等。这种状况会对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具有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从学习实践、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并最终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而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高等环境教育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具有“实战能力”的高级环保人才,奋斗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线,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职责。因此,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学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以及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过度开发而导致的长年干旱缺水使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自然资源尤其水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高风险,这都对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阻碍。以甘肃省为例,作为具有2.67亿亩天然草原的国内六大牧区之一,并作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甘肃省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甘肃省却因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出现大面积草场开始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连年肆虐、祁连雪山冰川不断隐退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难题,这是西北干旱地区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过程中必须首先克服的巨大挑战,也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大型综合课题。它需要一批能将广博的知识背景融合到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这一专业领域,并具备实际科研及工程设计经验的高级应用型环保人才的积极参与和建设。

 

二、项目简介

基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和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由上海水资源基金会和同济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甘肃省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院设址于严重干旱缺水的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县城,并在环县甜水镇开辟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试验区。研究院已获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为科研事业单位,在同济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和中国水科学院专教授的指导下,计划三年内组建810个课题组,形成50-60人的科研队伍。目前,研究院已完成首批20名科技工作人员的招聘,这批工作人员将主要从事雨水收集、苦咸水淡化以及节约用水等研究工作,合格完成科研任务后将授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三、项目目标

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改善民生,推动西北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将重点开展水资源开发、水循环利用和农牧业节水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规划在环县甜水镇建设一个约5000亩的集实际应用和成果展示功能的西北干旱区域拓荒复耕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从根本上解决环县人民和牲畜的饮水问题,探索适用于西北地区的防、治、抗沙有效措施和循环式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培养大批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又专注于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问题的高级应用型研究人才。其人才特点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独立的技术研究能力能够把工程理论和技术实践巧妙结合;(2)具备技术管理能力和解决现场突发性技术问题的应变能力;(3)具有高等研究人才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可在相关的新兴专业领域施展才华。

 

四、项目意义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能否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顺利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一大批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而奋斗的高素质的环保专业人才。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为学员提供在学习中参与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知识的良好科研环境。学员毕业后将奔赴祖国大西北的每一个缺水角落,为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他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发展教育事业是惠国惠民的百年大计。在全球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发展环境教育事业更是提高民族竞争力,造福子孙、福泽万代的千秋功业。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是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一次尝试,它的成功探索将推动全国环境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由此可见,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既是西北之需,又是时代之需,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大需!

 

五、合作机构与项目负责人概况

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由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与同济大学发起,由同济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和中国水科学院专教授负责教学指导工作。

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是中国第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专项公募基金会,以致力于寻求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积极参与和推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水资源及相关环境保护事业,尽最大努力减少水资源污染,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善用。

同济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和中国水科学院在水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设备研发能力,拥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开发的完整的研发队伍和产学研系统链,而且拥有一批有着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环保专家和学者。

 

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
名誉院长:毛如柏

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院董事会主席:关壮民

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

宝钢集团原党委书记

院长:赵建夫

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

同济大学副校长,博导、教授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

 

六、资金预算与项目监控

甘肃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项目计划投资2500万元,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资助、同济大学相关科研项目资金、基金会资金以及企业捐资等。

主要出资者分阶段对项目所获得成果及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共同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估。

在线捐赠
环境污染投诉
视频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