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水与生活 » 探访消失的谷昌坝 昆明首个“水下文物”浮出水面

探访消失的谷昌坝 昆明首个“水下文物”浮出水面
来源:新民网  /  录入时间:2009-09-07  /  点击数:2161

  新闻速读 谷昌坝是盘龙区近日新定的22项挂牌保护文物之一。由于松花坝水库的扩容,建于民国时期的谷昌坝水库如今已经被彻底淹没,但一过蓄水季节,水位下降它就会显现在人们面前。为了纪念这一座因治理盘龙江和蓄养水源而建的水库,盘龙区将其列为文物。同时这也标志着谷昌坝成为了昆明首个“水下文物”。

  谷昌坝水库是1946年在松花坝上游7公里左右的芹菜冲修建的,因在汉朝谷昌县旧址,取其“年谷丰昌”之意。主要功能是蓄水灌溉和防洪。如今,谷昌坝水库已经被淹没在了松花坝水库中,和松花坝融为一体,成为昆明人头上真正的“一碗水”。而谷昌坝也正因为当年蓄水灌溉和防洪的作用,保护了盘龙江这条昆明的母亲河,为城市净水、蓄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63年前的9亿元工程

  为探访“消失”的谷昌坝,记者近日来到了昆明北郊的松花坝水库,整个库区环山绕水,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着恬静的水源。“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不仅净化了空气也涵养了水源。”路边的一位村民说,以前知道谷昌坝的人非常多,附近村民有的至今还称这个地方为谷昌坝。

  远眺松花坝,微风拂过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几只水鸟时而冲向水面,时而一飞冲天。“遗憾的是现在看不到谷昌坝原貌,他已经成为了水下的一个隐坝,只能大概的给它一个定位。等到蓄水期过了,水位下降就能看到。”参加文物考察的李姓工作人员说,谷昌坝虽然历史年限不长,但在当时和对后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记载,松花坝,又名松花闸,1274年由元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和劝农使张立道共同主持兴建。它是昆明最早的水利枢纽工程,迄今已有735年的历史。而现在的松花坝是195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80年代又进行了加高加固,目前主坝高62米,库容积2亿多立方米,径流面积近600平方公里。而在松花坝上游的谷昌坝全是石砌工程,工程量达到了14100立方米,工程费按当时的币制共开支了9亿元。坝修好后,下游的农田灌溉,城镇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沿江城市农村的防洪条件都得到了大大改善。

  一块碑见证盘龙江治理历史

  在原小河乡回流湾村南面1公里的谷昌坝南端,建坝时立了一块“创建盘龙江芹菜冲谷昌坝碑记”,这也是一块记录了治理盘龙江的历史碑刻。碑记指出了昆明水源丰富,东有盘龙江,西有滇池,主要是蓄泄无方,故未得尽自然之力。盘龙江水源最为丰富,抓住根治盘龙江,就能确保两岸农田免除水患。自赛典赤修建松花坝水库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是小修小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继前人事业彻底解决问题,碑文寄希望于后人,为后人治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最为关键的是它还激励后人完成治水的未尽事业,同时,为以后治理盘龙江提供了重要的水利参考资料。

  “虽然谷昌坝的修建和碑文的撰写都围绕灌溉和防洪主题,但这一水库确实成为了后来蓄水利用,特别是昆明饮用水源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为松花坝的扩容做出了重要牺牲。”有关专家认为,谷昌坝水库对松华坝水库起前置库作用,可拦截入库泥沙的92.4%,入库总氮的39.2%和入库总磷的83.5%。以每年疏浚清淤10万方计,除清走当年新入库泥沙和部分沉积泥沙外,还可清除颗粒态氮126吨和颗粒态磷144吨,对保护松华坝水库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首个“水下文物”价值多大?

  为什么要将谷昌坝这个今天已经“半消失”的特定历史时期水库列为盘龙区受保护文物?其意义和价值有多大?目的和初衷如何?对此,盘龙区长期从事文物考察的杨姓工作人员认为,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谷昌坝水库的历史年限太短,价值不高,而且目前已经处于“半消失”状态,也谈不上保护,因此没有必要将其列为文物。但是,从历史和考古的专业上看,谷昌坝首先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时它的诞生不仅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还为当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起到很好的示范、启迪作用。虽然目前这一历史产物处于了“时隐时现”的“半消失”状态,但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价值,反而证明了是一种让步,是一种适时发展,是其价值的彰显。因此,将其列为文物是一种历史和社会需要,一种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一种对历史的思考和学习过程,这就是最真实的初衷。

  由于客观需要,谷昌坝被淹没在了松花坝水库里,因此,将它新定为文物,也就意味着很大程度带上了“记忆性”的浓重色彩。也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的真实,谷昌坝水库及其建碑成为了昆明首个水下文物,同时又与澄江等考古发现的“水下文物”具有本质差别。 (来源:昆明日报 记者杨雪煌 通讯员李云欣 杨东明)

在线捐赠
环境污染投诉
视频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