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湿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来源:水利信息网 / 录入时间:2009-11-11 / 点击数:2065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1月10日首发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湿地面积减小和水位下降将降低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而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整体粮食安全影响不大。
这是国内外首次从全流域尺度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开展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学者从流域层面对气候变化下长江流域各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
报告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没有明显影响;气候变化会增加流域地区森林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特别是长江源区和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林区;在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下,长江源区大部分的草地生态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
报告对长江流域的粮食生产表示谨慎乐观,认为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气候变化使长江流域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产量显著下降,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带来的施肥效应会有效抵消这种不利因素。
报告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徐明研究员说:“通过南方作物品种北移、调整播种期、选育生长期长的耐高温品种等技术手段,长江流域甚至还可以发挥气候变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这份报告警告说,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湿地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长江中下游湿地过去几十年面积急剧萎缩,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鱼类和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下降,同时也改变了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生产力;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长江流域内的洞庭湖区1980-1990年湿地总面积减少了5.82%,崇明岛东部1982-2000年湿地面积几乎损失了四分之三,其中水体面积减少了4%。
针对湿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报告认为应当通过流域综合规划管理、增加河湖连通性、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措施,加强湿地适应性对策研究和保护,使其成为潜在碳库。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覆盖了中国人口较密集、水土资源较丰富的亚热带湿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