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评论:要水变清先得疏通体制淤塞
来源:西部商报(兰州) / 录入时间:2009-11-12 / 点击数:2236
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中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专家介绍称环境治理的资金变成了“唐僧肉”,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据《人民日报》)
被称之为“三河三湖”的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早在“九五”规划时,就确立为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然而,至今已跨越三个五年规划,“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却依然没有一个实质性改观。910亿元的环保投入不可谓不巨大,我国在一些湖泊水污染治理和富营养化控制关键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手段不可谓不先进,却难以根治“三河三湖”水污染的沉疴,问题出在哪里呢?
治理水污染不是就水论水那么简单。如果这里在致力于改善湖面水质,周边却有无数家污染企业在开足马力创造经济效益;河流的下游在不遗余力地为使河水变清而努力,上游却在有恃无恐地肆意排污,这样的水污染治理肯定劳而无功。这种在水污染治理管理体制上的画地为牢,运行机制上的各自为政,几乎是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通病。不言而喻,流域水污染防治是个牵涉多个部门、地区的综合事体,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的协调配合,都会使这项系统工程功亏一篑。当前突出的矛盾在于,环保部门致力于达到的环保指标,常常无奈地让位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指标,上级环保部门可以指导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却无从改变其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现行体制。惟有彻底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逐GDP增长的扭曲发展观,让环保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才能真正革除在水资源保护、利用上竭泽而渔甚至以邻为壑的观念。
如果说在水污染防治上抱画地为牢思想只是个观念问题,那么一些地方将国家用于环保投入的巨额资金用于建广场、筑园林等形象工程,甚而把环境治理资金当作“唐僧肉”肆意截取、冒领,无异于焚琴煮鹤的败家子恶行。5亿多元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揭示了违法乱纪者损公肥私的“气魄”。相应地,如果不对这些罔顾环保大局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水污染防治的环保大堤,终将被这些欲壑难填的“蚁穴”侵蚀、蛀空。
当人们羡慕外国一些城市的自来水已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时,珠三角九城市的受访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以城市自来水为饮用水源,而水质恶化绝非珠三角这一孤例。清洁无染的水,是维系人类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容我们再掉以轻心。保护水资源,须从明确政府、社会和公民各自的责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