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环境 » 江湖关系进入后三峡时代 枯水危机逼近洞庭湖(图)

江湖关系进入后三峡时代 枯水危机逼近洞庭湖(图)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录入时间:2009-11-16  /  点击数:2133

干涸的洞庭湖和搁浅的渔船。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龙弘涛摄

▲岳阳洞庭湖畔提早歇业的渔船。 枯水使得洞庭湖的渔民每日只能捕捞到一点小鱼虾。 洞庭湖畔昔日碧波荡漾的岳阳渔港码头成了烂泥塘。

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自古以来便有“洞庭天下水”之说。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调蓄湖泊,洞庭湖与长江有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复杂联系,“江湖关系”也一直是相关洞庭湖治理与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洞庭湖与长江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待建立。历经千年沧桑的洞庭湖再次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全新的发展和演变阶段。

罕见枯水下的洞庭湖

10月下旬,记者一行乘船从岳阳出发,贯穿整个东洞庭湖,经淞澧洪道进入南洞庭,再由南洞庭湖转入西洞庭目平湖。

据了解,由于江河来水偏少,今年洞庭湖区秋冬连旱已成定局。记者日前在洞庭湖区调研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洞庭湖蓄水量只有7.7亿立方米,不到丰水期正常水量的1/10。

船行湖上,记者发现洞庭湖水面面积较丰水期大幅缩减,南县、华容等洞庭湖腹地,大片洲滩裸露干枯,如棋子般散落在洞庭湖中大大小小的湖洲水际线明显抬高。

来往于洞庭湖的船只数量也较以往减少了不少。在一些较浅的洪道,水深已不足两米,航行速度很慢,水手们只得站在船头不断将竹篙插入水中测量水深,吃水稍深的船只随时有搁浅危险。

尽管遭遇罕见低水位,洞庭湖水质总体良好。一路上,碧波荡漾,水鸟翔集,湖洲上的杨林苇丛郁郁葱葱,美丽的自然风光却让人心神怡然。船经淞澧洪道时,远处湖面几只江豚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湖中,喷出一道道水柱。水手们告诉记者,湖区人把这种景象称作“江豚啸风”。由于洞庭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前几年江豚在洞庭湖几乎绝迹。但近几年来,洞庭湖的水质明显改善,江豚数量也有所增加,这些湖上的精灵结队在湖中游弋的景象如今变得司空见惯。

洞庭湖水质的转变缘自于2007年开始的一场整治造纸污染的“环保风暴”。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如今洞庭湖区的常德、岳阳、益阳三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逐年大幅削减。湖区化学制浆造纸企业由原来的33家减少到11家,废纸造纸企业由200多家减少到80多家。与此同时,经过综合治理的湖区造纸企业产能大幅增加,预计2010年产量可达到350吨。造纸污染整治使困扰湖区群众多年的一湖“酱油水”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清澈。

据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说,虽然目前洞庭湖总水量只有7.7亿立方米,不到丰水期平均水量的1/10,但总体水质能保持在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其中西洞庭和南洞庭湖局部水域水质已达到三类标准。在严重枯水情况下,洞庭湖水质能保持现有水平殊属不易。

水资源短缺成新难题

水质的转变固然令人欣喜,但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却成为洞庭湖治理一个新的难题。连续几年来,洞庭湖区干旱现象逐年加剧,特别是洞庭湖北部地区俨然已成为湖南第四个干旱带。

淞滋、虎渡、藕池三口河系是长江水进入洞庭湖的重要通道,也是洞庭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这一地区水量锐减,河系急剧衰退。

在华容县境内的藕池河宋市渡口,记者看到河水基本干涸,河床大面积裸露,原本用于两岸来往车辆摆渡的渡轮搁浅在河床上,变成了不再移动的“桥”。渡轮工作人员成了拉绳设卡的收费员,汽车往返一次需缴费15元。

据渡轮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藕池河的水量一年少过一年,汽车渡轮摆渡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去年以来,每年的摆渡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其他时间渡轮只能“躺”在河床上了。

水文资料也见证着三口水系的剧变。据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淞滋河东支沙道观从1974年开始出现断流,2002年以前平均断流150天,2003年至2007年平均断流骤增至205天;虎渡河弥陀寺由断流2002年前的127天增加到155天,而南闸以下一般断流时间达到280天以上;藕池河西支进康家岗由断流241天增加到近几年的平均每年255天,其中2006年断流长达338天,是有记载以来最长断流记录。

过去全国闻名的“水窝子”正在变成缺水的干旱地区!水利专家们认为,这一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洞庭湖是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而日益显现的缺水危机使洞庭湖原有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

湖南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谭建强说:“现在洞庭湖生态系统面临的已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谭建强认为,造纸污染的整治对于改善洞庭湖水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并不能改变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

由于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特性正在呈现逆向演化。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一些洲滩上,大量种植的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了原有芦苇等地方物种,一些地方湿地正在变成“林区”。

此外,一些专家还表示,蓄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区部分地区目前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干涸现象十分普遍。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果将更为严重。

干旱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还将成为制约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枯水期延长,湖区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洞庭湖区是湖南最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但由于缺水干旱,南县、华容、安乡等原来水患突出的地区出现大面积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改种甚至绝收。有的地方甚至要依赖人工降雨,这在洞庭湖历史上极其罕见。

由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相应增加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加上现有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目前洞庭湖区北部地区比原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数增加了近1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