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护 不约而同的选择
来源:新晚报 / 录入时间:2010-06-18 / 点击数:2282
提起瑞士,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青山绿水的秀美景色。但翻开历史的前一页,我们会看到瑞士三城曾经的切肤之痛———日内瓦湖一度沦为“死湖”,苏黎世河道曾成污水沟,流经巴塞尔的莱茵河全流域水质因化工厂泄漏遭重创。在上海世博会上,日内瓦、成都和上海等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城市,用一个个水案例诠释了水保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苏黎世:广场喷泉可以喝
“改善水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是瑞士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案例馆的主题,展馆的水池中不时喷射出抛物线状的水柱。讲解员告诉记者,喷射出的水采用瑞士莱茵河净水装置处理过,可直接饮用。在苏黎世有1200个公共喷泉,水都可以直接喝,全城70%的饮用水来自苏黎世湖。
据介绍,改变水污染首先得益于苏黎世耗费巨额的公共开支投资于污水收集和处理,全部污水均在污水处理厂经多道净化流程处理。同时,在地下水集水区附近建立保护区,从源头保护饮用水的质量。
此外,在过去的20年中,苏黎世重新开放了封堵污水的河道,恢复了诸多溪流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重新开放、恢复和自然化近16公里长的溪流。
日内瓦:排污者埋单
在瑞士三城案例馆,最吸引人的是一个360度全景屏幕,循环播放长约8分钟的短片,真实呈现出日内瓦湖畔一天24小时不同时段人们在湖边的惬意生活———漫步、嬉戏、慢跑、野餐、游泳。
据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水体曾遭受严重污染———日内瓦湖及其支流的污染曾一度达到所谓“死湖”的程度,无法用于生产或休闲活动。自1979年以来,日内瓦国家、公共和私营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性倡议,以扭转破坏趋势,防止污水排放到日内瓦供水系统中。在日内瓦,99.4%的排水连接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均由政府100%投资建造。
瑞士法律遵循的是“排污者埋单原则”。居民需缴纳一定数额的排污费,民用以家庭为单位,一年是45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66元);企业以雇员人数为单位,每年每人是5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95元)。
水保护理念在瑞士国家馆里也随处可见,宣传片、3D图片都反映了瑞士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一位瑞士工作人员谈到本国对水环境的保护时表示,虽然投入很多,但从结果看来收获的更多,日内瓦已成为旅游胜地。
成都:活水公园净水艺术
在主题为“活水文化,让生活更美好”的成都活水公园案例中,人们可以看到污水如何通过大自然修复,变成清澈的活水———最佳实践区的雨水被收集进地下蓄水池,再流经前置处理池、芙蓉花形的水雕塑、鱼鳞般的植物塘床等工序,通过一系列沉淀、吸收的生物和化学过程逐渐净化。最后,洁净的活水从广场喷泉喷出。
据介绍,这里的原型是1998年建成的成都活水公园,是世界上首座以展示“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为主要内容、以水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公园。活水公园的修建源于成都府南河被污染。府南河使成都城双流环抱,被称为“翡翠项链”。上世纪80年代,城市现代化在河水里留下了化工原料、生活垃圾,整座城市弥漫着府南河腐臭的味道。
从1993年起,耗资27亿元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工。4年后,在工程即将完工时成都市政府接受了美国水保护协会创始人贝西·达蒙的建议,在河边建设一个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公园。当时参与设计的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设计师骆华北认为,人工湿地处理水的理念是很超前的,但是在污水处理上,能量消耗很少,很符合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上海:后滩公园自然之功
上海素有“东方水都”的美名,此次依黄浦江建世博园,在建设中处处体现出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后滩公园是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江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增加到14公顷。记者在后滩公园看到,这里河水清澈,水中植物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据介绍,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具有水净化功能的带状人工湿地系统,这里除了沉水植物,后滩公园的水系中还有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和浮叶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变成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2400立方米。
据世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生动地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