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环境 » 福建强化近海环保

福建强化近海环保
来源:人民日报  /  录入时间:2011-02-24  /  点击数:3042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自古传下来的生活道理。然而随着经济建设发展,“靠海吃海”却已变得不那么容易。今年初刚结束的福建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有一项重要议程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专题协商会,不少政协委员在会上就福建近海污染与保护问题建言献策。

近岸海域海水水域功能达标率为48.1%

福建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漫长的岸线为福建发展海水养殖、港口贸易、临海工业提供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条件。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近海环境保护问题愈发突出。

2010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域功能达标率为4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共发生赤潮17起,发生频率、影响面积大大超过往年。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调查显示,福建省沿海37个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一年的污染物总量超过250万吨,其邻近海域污染状况未见明显改善,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贝类数量剧减;闽江等8条江河污染物一年入海量约141万吨,主要为化学需氧物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金属矿物质等污染物。另外超过3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极差,海水污染严重,90%以上的监测区海水质量为四类和劣四类,底栖环境恶劣。

近年来,随着福建各沿海地市临海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钢铁产业迅速发展,近海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密集的网箱养殖等导致赤潮问题突出

大黄鱼网箱养殖是闽东宁德市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曾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年产大黄鱼6万多吨,产值达10多亿元。全市经营大黄鱼的企业达上百家,直接与间接的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

2009年夏季,一场大范围的“白点病”在当地渔区迅速传播,造成成鱼损失近万吨,鱼苗损失1亿多尾。原因是,由于过于密集养殖、施药频繁、水流不畅,严重污染海洋环境。

据福建省环保厅介绍,“十一五”以来,该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2008、2009、2010年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域功能达标率,位列华东地区第二位。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影响,水质达标率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沿海海水养殖发展迅速,养殖场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养殖废水的排放导致局部海区赤潮问题日益突出;二是畜禽养殖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随地表径流或河流携带入海,仍是造成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三是一些地方在半封闭海湾进行拦截式的围垦,致使滩涂生态价值逐步降低甚至消失,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泉州经验:对近岸海域划分功能区,狠抓源头治理

福建省经济最为发达的泉州市,曾是近海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造成污染的主要是“一黑一白”“黑”是“五小”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白”是石材产业污水。

泉州市下辖的南安市最大的支柱产业是石材业。全市现有石材加工企业1500多家,仅此产业年创产值就高达150亿元。2007年以来,在整治规范当地石材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推广综合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引导石材企业进驻当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另一方面区内统一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统一收集利用石粉石碴,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产生。与此同时,泉州下属的石狮市已全面停止审批漂染、电镀、造纸等重点污染项目。

2006年—2009年,泉州全市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50%、66.7%、70.8%和75%。逐年上升数据的背后,是自2006年来,泉州近海污染整治完成了289个项目工程,完成投资42.12亿元。

泉州的成功经验,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实施海域整治的手段之一。2010年初,省政府批准实施了《福建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提出了各区域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重点保护地区、任务和措施,用以指导各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特别2009年以来,福建环保部门将流域水质改善情况、COD和氨氮总量控制情况、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列入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全省共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3.4万多家,清理存栏生猪300多万头;新建成一批污水、垃圾处理厂,全省市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7%和83%。

近日,福建省部分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在地方法规中增加“天然岸线保护”的相关内容,效仿耕地保护中“耕地红线”的提法,划定一定比例的天然岸线,禁止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