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下水道的秘密:“一切归一”理念源自古罗马
来源:人民日报 / 录入时间:2011-07-28 / 点击数:1547
进入夏季,不少城市都经受着大雨的考验,面对因排涝不畅带来的水患,不禁想起举世闻名的巴黎下水道。
1832年,欧洲一场霍乱的流行,引发了以给排水改造为主的欧洲“城市公共卫生”革命,巴黎下水道系统的修建就始于此时。在当年的设计师贝尔格朗主导的蓝图下,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完善, 拥有近2400公里地下水道的巴黎,彻底改变了19世纪初垃圾围城、河水黑臭的城市旧貌。这个将生活污水、厕所粪便和街区雨水全部通过同一水道排放的“一切归一”下水道系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考验,不仅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还建成博物馆对游客开放。
追根溯源,“一切归一”下水道理念其实源自古罗马,但贝尔格朗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其一,将下水道工程与日常维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巴黎地处盆地,地势起伏,一年200天有雨,还有一条塞纳河穿城而过。贝尔格朗因地制宜地运用“流水不腐”的原理,“以水扫街”,“以水排污”,不仅建了饮用水和生活卫生用水两套供水系统,还设计了主要依赖坡度的自流水清理,辅以水力驱动的机械化清理和人工清理方式等,有些设计与中国古代“深淘滩,低作堰”的理念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水洗街和清污需水量很大,缺水城市很难采用,但是,它可以常年检测街道和下水道的排水运转是否良好。
其二,严格依法建设城市公共设施,执行下水道“量出为入”原则。即能排出和消化多少污水,就接纳多大街区面积和多少人口,因此下水道的排水能力是由总排水渠及污水处理能力所限制的。在19世纪,巴黎市区人口由60万增至200多万后便无大变化,建筑也未增高,下水道总排水渠数量却增加了。严格依法执行“量出为入”的原则对巴黎防洪排涝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连法国乡镇和村庄都在执行类似的法律规定。
其三,将下水道按“一本随时可看的书”来设计,保证了日常维护的方便可靠。整个系统开放、宽敞,即使在最小空间里,身高不超过1.8米的人也可直立行走,维修人员可像在工厂车间一样工作。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观测井口和通风口可保证空气流通,温、湿度和内外气味达标。不仅在暴雨到来时可容纳大量雨水,还为后来的供水管、压缩空气管、电话电传线等借行下水道提供了空间,加上近年来安装的大量遥感遥控装置,畅通无阻地排水就有了完全的保障。
然而,1910年1至4月,一场历时3个月的塞纳河洪水让巴黎近一半的地铁、下水道和街区陷于瘫痪。这足以说明,对于濒临江河湖海的城市来说,纵然有强大的排水系统,有时也难以应对老天爷变化无常的脾气。
为了唤醒人们对洪水的忧患意识,近年来有人专门拍摄了影片《2011—巴黎大洪水》。巴黎市政府则通过如下措施来减灾防灾:在塞纳河上游及支流筑坝防洪;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包括巴黎地区塞纳河上下游地区的水务调度和天气洪水预报统一管理;不断改进下水道系统的同时,在地下建造巨型备用水库。此外,详细标明有洪涝威胁的街区,将其公布在政府网站上,以警示居民备灾。由此看来,确保城市的整洁、安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排水系统只是其中一环,而贝尔格朗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却为后人在城市规化和建设方面留下了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