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上海
来源:文汇报 2012.5.18 / 录入时间:2012-06-05 / 点击数:2545
滔滔黄浦江,昼夜奔流忙。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上海的水务建设与管理同这座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100多年来,苏州河长流不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一部上海史,就是一部水务史。人类在追求发展中创造历史,上海水务建设与管理在创造和探索中不断前行,那一行行或深或浅的脚印,有自豪也有遗憾。
上海的生命之源
上海面临东海,背靠太湖,北依长江口,南濒杭州湾,属于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的典型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又地处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盛行,气候温和湿润,台风影响和降雨较多,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据史料记载,上海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涝灾,5年发生一次风暴潮灾,10年发生一次洪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热岛效应、地面沉降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使风灾、水患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突发的态势。搞好上海的城市排水,一直被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上海地区沿江沿海的滩涂资源是主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围垦滩涂成为促进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上海利用滩涂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港区码头和市政设施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滩涂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稳定长江口河势、改善长江口航道及通航条件、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受感潮河网和工业化进程等多种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以苏州河为代表的河道水质黑臭、水环境恶化情况曾经举世闻名,影响了上海的国际形象。在上海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中,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气派,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优美优雅的居住氛围,阳春白雪的文化气息与污水横流的河道,色黑气臭的河水,脏、乱、差、杂的河岸,不合格的饮水水源,干巴巴的城市生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也使上海归入水质型缺水城市之列。水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改变上海的河道面貌,上海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整治行动,使上海的河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
水务是一个大概念,涉及供水、排水、污水治理、防汛防台、滩涂、海塘、河道等,凡是与水搭界的,大都是水务的范畴。上海解放以来,水务管理一直是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影响了行政效率的发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上海水务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上海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应运而生,水到渠成。
2000年5月13日,上海在市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市水务局,并将其列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其中主要职能包括:原水利局承担的全部职能;原公用事业管理局承担的供水及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开发和利用管理职能;原市政工程管理局承担的市政排水与污水处理及市政公用防汛墙与驳岸等建设和管理职能;市农委原承担的农田水利管理职能;原市地矿局承担的地下水管理职能。作为主管全市水行政的市政府组成部门,聚合了供水、排水、水利三个行业,主要负责全市防汛防台、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城乡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郊区水利、滩涂资源管理等职责。
市水务局成立之前,本市涉水行政管理部门众多,号称“九龙治水”,水的行政管理处于分割状态,如供水与排水管理相分离,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相分离,水资源调度与城镇供水相分离等。
建立市水务局后,全市的防洪除涝、供水节水、排水和污水处理、水资源配置和开发等管理职能全部由市水务局一家承担,责任主体明确,初步形成了“一龙管水”的局面,基本克服了过去在治水、管水上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政府机构精简、管水职能统一,提高了水行政的效率。2006年夏天,上海曾先后遭受了5次台风袭击,尤其遭受“派比安”、“桑美”台风侵袭时,在风、雨、潮“三碰头”情况下,市水务局统一指挥原来分属水利局、市政工程局两家的河道水闸、排灌和城市排水等管理部门,减少了指挥环节,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与全市军民共同努力,成功抵御了台风、暴雨和天文高潮的袭击。
上海是个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城市总面积不大,城镇化水平较高,供水、排水任务很重。上海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水污染严重,又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城市,治理和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上海的特定情况决定了在水的管理上实施城乡一体和全行业、全覆盖的统一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综合治理和保护水环境。
水务新体制的实施,克服了过去分割管理条件下制订规划的局限性,使市水务局能够从综合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既注意水务建设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又注重如何为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作贡献;在对防汛安全、滩涂开发、水资源配置、供水、排水等发展作出系统规划的同时,又能统筹考虑城市景观、生态修复、内河航运等功能的改善;在系统内既能保持各类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协调,又能做到与行业管理和政策法规、科技开发的协调配置。
古人云,群龙无首难治天下。管水、治水同样如此,管水的“龙”不能太多,必须只有一个“龙头”,但治水的龙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可形成千军万马之势,发挥排山倒海的威力。上海水务建设与管理体制的巨变,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当代“大禹”铸辉煌
曾几何时,苏州河的黑臭闻名天下,外滩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有一道明显“分界线”,黄浦江水是黄的,苏州河水是黑的。这道“分界线”成了上海的另类“风景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污水的90%多未经处理便直接排进苏州河、黄浦江和长江口,以江南水乡著称的上海被列入全国36个水质型缺水城市之一。
上海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污水治理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国务院要求上海“抓紧治理苏州河、黄浦江的污染,消除江、河黑臭现象。”上海下决心缚住污水“黑龙”,从80年代后期进入水环境治理强投入时代。
为彻底改变苏州河面貌,从1998年起至2009年,上海先后发起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以治水治黑治臭为中心,累计投资约140亿元人民币。建闸、截流、调水、治污、底泥疏浚和防汛墙改造等多种手段并举,先后建成了苏州河支流截污、虹口港和杨浦港地区合流污水截流、城市污水处理厂、木椟港及6条支线建闸控制、苏州河综合调水、虹口港水系整治、苏州河两岸整治改造及防汛墙改造、苏州河调蓄池等一大批工程。持之不懈的努力,换来了苏州河于2002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自净能力日趋增强,逐渐步入生态系统恢复阶段的丰硕回报。
经过持续不断的整治,苏州河翻开了新的一页。昔日黑似墨水、臭不可闻、鱼虾绝迹的苏州河,如今水质不断改善,生态开始修复;滨河绿地、公园大幅增加,河道两岸花红柳绿、绿树成荫,成为两岸居民休闲、观光、晨练、娱乐的好去处。中心城区河道景观水平有较大提升,滨水地带正逐步成为市民乐于亲近的公共活动空间。2010年年底实现了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整治后的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河中水面清洁,坡岸花草摇曳,而且还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景观河段,当年的黑臭河道如今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小憩之处。
为了上海的城市安全,为了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千年一遇”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是上海防汛的重中之重。
上海水务人肩负重任,默默奉献,经过多年努力,“十一五”期间已基本形成标准适宜、设施配套、联动协调的防汛保障体系。
围绕完善防汛“四道防线”,即沿江沿海地区防洪挡潮的千里海塘、黄浦江及其主要支流防洪挡潮的千里江堤、全市14个水利分片除涝系统和城镇雨水排水系统,以及“五个体系”,即防汛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预警预案体系、信息保障体系和抢险救援体系,持续开展千里海塘和千里江堤薄弱段的加固改造,实施完成苏州河市区段防汛墙改造;持续加大排水系统建设改造力度,推进市区道路积水点改善工程,雨水排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易积水路段积水少、退水快;河道整治和防汛泵闸建设持续推进,新建、改建防汛排涝泵闸5座,中心城区除涝能力达到“15年一遇”以上,郊区区域除涝能力普遍达到“10年一遇”以上;全市组织指挥体系、预警预案体系、信息保障体系和抢险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经受住了台风、暴雨、高潮、洪涝等灾害的考验,保障了城乡防汛防台的安全。
近年来,在相同雨情下,城市道路长时间积水情况明显改善,超过2至4小时积水路段明显减少,社会效益明显。
一道道“铜墙铁壁”,经受了一次次台风、暴雨、高潮、洪涝等灾害的考验,为保障上海城市的安全,为保障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市水务局成立伊始,就将建设一个水与自然、水与人和谐的“绿色水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奉献了智慧、汗水和力量。
苏州河变清了,上海的自来水好喝了,大暴雨天的地面积水少了。
这是当代“大禹”——上海水务人用汗水、智慧和力量创造的奇迹;这是无数上海人用奉献和付出创造的奇迹。
上海市水务局成立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上海水务人始终紧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从水务服务发展、普惠民生的基础性、公益性行业特点出发,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完善规划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结合治水管水的实践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确立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治水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科技为先、建管并举”的治水方针,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以防汛安全为前提,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确保各项管水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以完善规划为抓手。以规划为龙头,形成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城乡一体、全行业、全覆盖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未来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了以政企、政事、管办“三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组建水务行政执法总队统一履行水务行业综合执法职能,通过组建业务受理中心实现“一门式”受理,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无论是供水、排水,还是河道整治、滩涂建设与保护,水务人都有许多创新之举,成功之道。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汗水,绘就了上海水务建设与管理最新最美的图画。
河流,是上海城市的生命;河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她给上海带来了契机和浪漫。纵横交叉的3万条河道,每天流经上海的每一个角落,一缕缕清泉,滋润着申城的土地和百姓的生活。默默流淌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为上海提供着发展的强大动力。
你可知道,如今上海整洁的河道,河道两边美丽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吗?请听水务人如是说——
本市水环境治理始终坚持“人水和谐、治污为本、城乡统筹、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根据“三重三评”(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判定)的要求,市区联动、社会参与,采取“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生态”等有效措施,取得了治理的成功经验。
上海贯彻滩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先促后围的原则,采用生物促淤和工程促淤多重促淤方式,养滩护滩,保持了滩涂湿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长江口滩涂上建立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10年前上海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上海有湿地面积近3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42%,大小约为中心城区总面积的5倍,其中超过100公顷的大型湿地有27块。在所有湿地中,向市民开放的大型湿地公园有7家。
人水和谐的绿色水都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更是永无止境的。水务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知道,上海水务建设与管理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上海要建设成为“四个中心”的要求相比,与上海人民对水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上海水务人的目光永远向着明天。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水务人决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紧密结合上海的市情、水情,在发展理念上,把水务作为上海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更加突出水务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水务在服务城市转型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在发展思路上,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全市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为主线,切实加强综合性规划、系统性建设、长效化管理,推进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区域与流域联动发展、海域与陆域统筹发展、城乡水务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水务基础性保障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阶段上,从“偿还欠账,适应发展”为主的阶段向“完善体系、提升跨越”为主的阶段推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安全为先、建管并举、人水和谐、江海联动、城乡统筹。在发展空间上,围绕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沿江沿海产业发展和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海陆产业互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发展重点上,突出完善水务海洋七大体系:农田水利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公共供水体系、污水治理体系、骨干河网体系、河口海洋开发保护体系、水行政管理体系。
我们应该记住水务人,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伴随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黄浦江传来新涛声,上海水务建设与管理的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