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上海水新闻 » 上海首座10万吨超滤膜水厂建成 23万市民喝上直饮水

上海首座10万吨超滤膜水厂建成 23万市民喝上直饮水
来源:解放牛网  /  录入时间:2012-08-29  /  点击数:1739


        上海市首座10万吨级超滤膜水厂——青浦第三水厂一期工程已初竣工通水,出水的浊度为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青浦第三水厂一期工程是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饮用水安全保障项目之一。项目坐落于青浦区太浦河北岸,位于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总规模25万立方米/天,一期工程规模10万立方米/天,于201011月开工建设,目前土建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一期同步建设还有贯通朱家角、练塘、金泽三镇输水管道60公里以上,项目总投资达4.6亿元。 水厂的建成将惠及青浦区练塘镇、朱家角镇和金泽镇约23万人口。

  新建的青浦第三水厂采用“臭氧活性炭 +浸没式超滤膜”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活性炭技术是第二代自来水处理工艺,能较好地解决小分子有机物污染问题,与超滤膜技术结合应用,出水的浊度有望低于0.1NTU,相当于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的十分之一。青西地区居民的用水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出水的浊度是新国标的十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业内专家介绍,抛开理化指标不提,老百姓能最直观感受到的,是水色将更加清亮。“85版的标准中,饮用水浑浊度的指标是35,新标准提高到13。事实上,浊度不仅是感官指标,低浊度还能使细菌病毒更多地裸露于水中,消毒剂才能更有效地将其杀灭。”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自71日起在全国强制实施,与原有国标相比,卫生部制定的水质检测指标从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自来水的出厂水质“门槛”显著提高。为了达到新国标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自来水水质,不少水厂启动了升级改造工程。

  中国膜工业协会副会长陈良刚说,自来水厂的传统工艺是“混凝—沉淀—砂滤—氯消毒”,这套工艺的过滤精度较低,消毒剂和混凝剂的使用量较高,对水质的影响比较大,并不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与之相比,超滤膜技术则具有很多优势。据介绍,超滤膜的孔径范围在0.01微米—0.1微米之间,由于水中细菌、病毒、胶体杂质和大分子有机物的直径都在0.1微米以上,因此超滤膜能通过纯物理的过滤方式,使原水的有害物质全部被去除,达到直饮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