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水新闻 » 汾河景区防治水华剿灭蓝藻

汾河景区防治水华剿灭蓝藻
来源:黄河新闻网  /  录入时间:2012-10-11  /  点击数:1389

“两节”期间,超过百万人次的游客进入汾河景区欣赏美景,享受生活乐趣。那一池碧水在微风的吹拂和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湿意浓浓,颇具江南神韵……此情此景,不仅游人心旷神怡,汾河景区管理人员也是如释重负。 

蓝藻难题烦人心 

经过13年的治理建设,汾河景区已形成了北起柴村桥,南至祥云桥共20.5公里的绿树碧水长廊,大幅提升了太原城市形象,给市民增添了一处高水平的休闲胜地,对防洪排涝、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均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降低3℃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至20%。 

就在人们尽情享受汾水美景时,蓝藻悄悄钻了进来,给景区涂上了一抹阴影。 

蓝藻是水华的一种。所谓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当藻类大量生长时,常在下风头水面漂浮着一层蓝绿色或红黄色的水花或薄膜。藻类大量死亡后,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质物,使水体严重恶臭。 

为保护市民的这一休闲胜地,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对景区水质的破坏,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确保汾河景区水体不暴发蓝藻的指示,汾河景区管委会在今年制订了蓝藻预防应急预案,成立以管委会主任为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下设7个处置小组,开始了一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杜绝汾河景区蓝藻发生的剿灭战。 

产生蓝藻的重要原因是污水进入景区水体。据汾河景区管委会统计,今年以来,因下雨各边山支沟污水漫过暗涵进入景区水体的污水量达604.8万立方米,相当于景区总蓄水量的五分之三。大量雨污水进入景区水体后,致使景区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中溶解氧严重缺乏,并伴有异味,导致池中每天都有鱼虾死亡。 

为改善汾河景区水质,修复景区水生态,预防水华现象发生,汾河景区管委会先后派出人员赴武汉东湖、北京护城河等地实地察看专业防藻、治藻公司对水华预防、治理的经验与措施。经过综合比较,最终选取两家专业水华防治公司对景区湿地段、1#至6#水池进行专业水华防治工作。 

剿灭蓝藻保水清 

为去除河道异味,优化汾河景区水质环境,景区管委会对城南退水渠及南沙河河道进入景区暗涵处进行了封闭。城南退水渠封闭工程主要对退水渠两侧侧墙加高加固,在侧墙上加装钢梁,最后吊装钢板对其覆盖,以减轻污水异味,南沙河封闭工程采用混凝土盖板对河道加以覆盖。这两项工程均在5月底6月初完工,共计封闭河道600多平方米。在景区湿地种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沉水植物篦齿眼子菜,在河岸边则种植了千屈菜、芦苇、香蒲等水生或湿生植物,共计约2万平方米。这些都对保护景区周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5月初开始,对各边山支沟进入景区暗涵段的淤泥进行挖掘清理,并派技术人员现场查勘,共计清淤1.4万立方米,并且每周两次对景区沿线10条边山支沟进行打药处理。 

为把进入汾河景区的污水清理干净,景区管委会在每次降雨停止后,立即启动清污工作。截至8月5日,由汾河景区完成的清淤、垃圾打捞工作已有5次,共计清淤、打捞垃圾1.15万立方米。 

彻底治理水中已生成的蓝藻、修复被污染的水体,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工程,此前一直没有非常好的办法。在聘请专业公司进行防治后,他们根据景区实际情况,研制出了一套适合汾河景区的治理方案。这套方案不仅可通过在景区各段水域每月投放高铁酸钾、分解精、活水素、硅藻土等药剂进行日常防治,而且在景区水质发生异变时,另有应急预案启动,可保持水质的清澈。 

在水华防治过程中,为保证防治工作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更快捷,汾河景区引入了先进的 OEC 管理模式。每周五各科室将下周科室工作计划以电子版形式上传到单位内部局域网,每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将自己当天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汇总上传至局域网;分管领导每天检查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按日总结,保证将汾河景区的水质管理细化到科室,落实到人;对蓝藻则是日观察、周统计,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判断,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蓝藻或水质发生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办法。 

水华防治工作是一件长期艰巨的工作,但汾河景区管委会一班人有信心,更有决心让汾河水清、岸青、景美。在他们的努力下,“两节”期间,不仅是湛清的汾水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投放的85万尾鱼苗、1000公斤鱼种在水中畅游也成为了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