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水新闻 »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研究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  录入时间:2012-10-17  /  点击数:1853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 分类分级; 北京

  [摘要]因自然、经济特征以及生态功能的差异,不同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会有所不同。在分析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的目的和总体思路,并从技术体系研究、分类分级治理、分类保护管理和信息化建设4 个方面对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2)02-0007-03

  随着北京市水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予以推进。但是,如何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体系,如何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精细化水平等诸多实际问题还有待探讨。本文结合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思路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科学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相关分类分级技术体系,全面升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念和措施提供参考。

  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的研究背景

  自1999 年以来,北京遭遇连续干旱,天然径流量显著减少,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北京主要地表水源区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应对水少水脏的严峻形势,北京市2003 年首次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开始在水源区探索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到“十一五”末,全市已建成150 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有效保护了首都水源区水质安全。

  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其重要性和效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水源保护的重要举措, 2011 年中央1 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新的水土保持法则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水源保护水平,更好地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在“十二五”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中提出要“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 对小流域影响因素监测评价不到位,找问题不够准确; 未根据小流域资源禀赋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针对性不强,建设标准较低; 缺乏小流域分类分级目标的指导,小流域从治理向管理转变较为缓慢等。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实施小流域分类分级治理和管理,对于提升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精细化水平,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保护首都饮用水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的目的

  2.1 进一步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平

  “十一五”以来,随着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原来比较实用的以面积定投资、以投资定措施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原有的治理措施需要更加精细,建设标准需要提高,整个小流域治理工程需要全面升级。而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将全面解决上述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一方面,通过小流域的分类分级,可更加细化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使得治理措施更有针对性,管理更加精细化; 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小流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功能不同,即使面积相同,其相应的措施也有差异,在确定治理方案和投资上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分类分级建设最终可形成一套以问题定措施、以措施定投资的新做法,以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分类分级建设将是全面提升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使得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精细化管理和针对性治理成为可能。

  2.2 更好地处理小流域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治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打造优美水环境,在保护水源的同时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缺乏小流域分类分级,实践中偏重于工程治理,仅从保护角度进行了一些日常管护,措施比较有限,因而局部出现了治理成果巩固难的现象,较为典型的是小流域治理了污染,改善了环境,发展了产业,聚集了人口,反过来又增大了治污压力,进一步加大了水源保护难度。同时,由于连年干旱,山区村民防灾意识淡薄,一些房屋、产业设施在河(沟) 道建设,形成安全隐患。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则可有效解决小流域发展与保护的问题,如将不同小流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实施分类管理: 对水源涵养贡献大的严格限制开发,杜绝污染; 对于适宜开发的,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确定开发强度; 对于有防洪约束的,在小流域内根据洪水危险区划分,确定安全区域,引导房屋和产业设施合理布局,主动防灾。总之,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可为小流域的保护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为小流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引导。

  3 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总体思路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总体思路是: 以水源涵养与保护为主要目标,兼顾山区发展和生态改善与维护,根据北京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基础、水资源管理需要、水土保持要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等,确定小流域的主导功能、扩展功能及小流域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进而将山区567 条小流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和治理。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小流域功能强弱划分等级,依据现实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确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级治理目标和措施,逐步将小流域整体建设水平从低等级提高到高等级,最终推动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4 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

  4.1 加快研究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技术体系

  4.1.1 小流域分类分级研究

  (1) 小流域分类研究。根据流域自然地理背景、水文水系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山区发展功能定位和区域水土保持要求、水资源管理需求等,划分水土保持功能区; 全面考量小流域水源涵养与保护、山区发展和生态改善与维护等功能,统筹考虑流域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小流域分类的基本原则,从地文、水文、人文等角度建立小流域分类指标体系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的小流域进行分类。其中,地文情况重点从小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水热气候条件、土壤岩性本底和土地利用结构等4 个方面来分析流域的自然基础; 水文情况重点从河流形态、水量、水质、水景等4 个方面分析流域水文状况; 人文情况重点从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干扰等3 个方面来分析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干扰程度和人类与流域的互动关系。

  (2) 小流域分级研究。在小流域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小流域的主导功能及其发展方向,确立小流域分级目标与基本原则,从生态健康水平、环境清洁尺度与景观多样性等方面,定量分析流域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功能的限制性因子,进而确定不同类型小流域主导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问题指向性的小流域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的小流域进行分级。其中,从流域的形态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来反映流域生态健康水平; 从流域的面源污染情况、点源污染状况以及水质情况来反映流域的清洁程度; 通过构建景观多样性指标、结构因素特征指标以及景观空间构型指标定量反映流域的景观多样性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4.1.2 评估体系研究

  (1) 技术措施评估。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单项治理措施效益进行评价,建立对农村污水处理、河岸(库滨) 带建设、护岸及护坡工程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水土保持造林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等措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进行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后各有关评价指标发生的变化,探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与不同等级的建设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治理措施评估体系和技术方法,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配置和方案设计提供手段。

  (2) 投入产出评估。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基于上述不同等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评估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各项投入,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投比,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投入产出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投资决策提供技术手段。

  4.1.3 关键技术研究

  (1) 河(沟) 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河(沟) 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包括规划方法、设计方法、施工方法以及技术措施等各个环节,涉及河(沟) 道的防洪空间、水质、最小生态流量、河道纵横向的连续性、自然形成的水文形态特征、生物多样性及其休闲娱乐功能等多方面。在单项技术方面,重点研究河(沟) 道岸坡生态防护技术、河(沟) 道生物栖息地修复技术、河(沟) 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等。

  (2) 小流域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放在小流域水环境整体改善中系统考虑,把污水处理与山区地形条件、村落微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堤岸建设、林草拦污缓冲带建设、农田灌溉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筛选、集成成熟可靠又适合山区农村特点、实际的生态处理技术和设备化、模块化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小流域农村分散污水处理优化组合技术,以解决小流域农村污水问题。

  (3) 小流域山洪危险性评价和分区技术。在改进小流域暴雨洪水观测设施网络配置、推荐小流域(≤50 km2 ) 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建立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小流域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分区技术、方法,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土地的科学规划与利用、工程的防洪设计、群众建房建舍的合理布局主动避险提供技术指导。

  4.2 稳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治理

  在小流域分类分级基础上,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所能达到的不同等级的目标要求,确定其治理标准和投资标准,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按照先水源区、人口密集区后一般区,先易后难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上提升档次,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确保小流域水资源不受污染,为山区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对于自身条件先天不足、经济条件有限的,应量力而行地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等级提至适宜等级,梯次推进,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治理; 对于先天条件好、经济条件允许的,应一步到位,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等级提至最高等级。在治理方向上,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建设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优先保护水源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在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小流域,打造休闲观光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将经济活动影响控制在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好结合; 在特色林果种植区,大力建设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把生态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一批特色经济沟; 在村庄集中、人口密集的小流域,推进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把生态环境改善与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要注重工程后期管护问题,对建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评定、分级,达标的由市里统一挂牌,并安排资金给予管护经费补助,以保障生态清洁小流域内公共设施良好运行、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4.3 全面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保护管理

  在小流域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以及水源保护要求,划定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在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禁止开发建设活动,杜绝破坏水土保持设施行为发生; 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育区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确立适宜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强度,限制损害主导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同时,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生态安全为前提,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保护问题,使当地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如: 留足防洪空间,恢复河(沟) 道自然形态特征; 减少筑坝和截流,防止切断鱼类等水生生物回游通道; 建设道路时增加生物通道,保障动物正常迁徙等。进一步加强流域开发的水土保持全过程管理,从规划阶段就提前介入,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项目坚决禁止,适宜建设的项目要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执法,实施“三同时”管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自觉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编报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河道行洪,影响水环境质量,破坏山区发展的环境基础。

  4.4 全力推动北京数字水保公众服务平台建设

  在北京市水土保持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和服务需求,以567 条小流域为基本数据单元,建设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方式与结构、地表岩性特征、土壤侵蚀、水保措施、主沟道水文形态、小流域出口水质水量、村庄污水现状及治污设施等内容的基础数据库和图形库,并结合定期遥感和野外调查,夯实信息基础。开发网络应用系统,建设面向业务管理、领导决策、社会公众的北京数字水保公众服务平台,构建市、县、乡三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网络,为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面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