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水新闻 » 欧洲的莱茵河 就这样恢复的生机!

欧洲的莱茵河 就这样恢复的生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录入时间:2013-05-24  /  点击数:2368

莱茵河是欧洲最大河流之一,一共流经9个国家,流域生活着大约5000万人口。上世纪早期至中期,工业化发展的狂热使人们忽略了对这条欧洲母亲河的保护,污染严重侵害莱茵河生态环境,以至河内鱼虾绝迹,甚至一度得名“欧洲的下水道”。

频发的环境事故终于唤醒民众、企业和政府。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为代表,莱茵河流域各国建立并不断完善协作机制,严肃律己,互通信息,整治污染。

环境灾难惊醒莱茵河畔

在20世纪工业化发展热潮中,莱茵河周边兴建起密集的工业区,尤以化工和冶金企业为多,河上航运也迅速增加。从1900年到1977年间,莱茵河里铬、铜、镍、锌等金属严重聚集,河水已经达到了有毒的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起,鱼类几乎在莱茵河上游和中游绝迹。作为下游国家,荷兰的饮用水和鲜花产业也因来自德国和法国的工业污染而损失严重。

1950年,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士在瑞士巴塞尔建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该委员会下设若干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监控污染源等工作。但彼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刚5年,边界开放程度、经济条件等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合作之初并不愉快,收效甚微。

1986年11月,巴塞尔附近一家化工厂仓库着火,消防措施使约30吨化学原料注入了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让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的环境灾难,造成大量鱼类和有机生物死亡。这起事故震惊公众,人们走上街头抗议,但也因此成为一个有力的历史契机,促成了1987年5月《莱茵河行动纲领》出台,各方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1993年与1995年,莱茵河发生洪灾,ICPR又将防治洪水纳入其行动议程。2001年,《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获得通过。

现在,ICPR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政府间机构,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比利时、荷兰等9个国家通过ICPR协调莱茵河的治理和保护工作。

ICPR由全会、秘书处以及技术机构组成。各国政府代表分成不同主题的工作小组,每年共举行约70次正式会议,探讨莱茵河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各种非正式的讨论和交流则基本上每天都在进行。

“喝咖啡”也可解决问题

ICPR秘书长本・范德韦特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作的起步阶段是最困难的,需要达成共识、确定问题在哪里。ICPR刚成立时,针对当时莱茵河面临的污染问题,把建立检测机制并兴建污水处理设备定为优先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间的合作已经越来越顺畅,很多具体问题通过非正式的接触,比如“喝咖啡的时间”就可以解决了。

每年,ICPR会通过互联网公布“国际警报方案”年度报告。报告中,一年内发布警报数量、信息通报次数、污染物质等内容一目了然,并配以不同年份污染报告数字的比较,让公众了解莱茵河每年水质的变化。

居安思危仍有必要

目前,莱茵河治理已经获得了很大成功,早已洗刷了“欧洲下水道”的恶名,恢复了生机。排放入河水中的有毒物质大幅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很多对环境敏感的物种开始回归。目前,莱茵河中生活着63种鱼,因对水质要求非常高而被当作指标物种的鲑鱼在一度绝迹后,也开始重回莱茵河。

范德韦特灵总结莱茵河治理成功经验时说,政治意愿和共识、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政府高层协调合作、专业人士全程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发挥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传达和沟通作用是关键因素。他也指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是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事业,ICPR的经验可供借鉴和参考,但无法复制。不同国家和地区只有结合自身情况,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