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上海水新闻 » 上海科技馆湿地面积7年减少8成

上海科技馆湿地面积7年减少8成
来源:园林网  /  录入时间:2013-07-26  /  点击数:1761

野外风景藏于“钢筋水泥”

上月末,一个梅雨季的黄昏,记者探访了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自然生态湿地。位于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西侧的这块湿地东临丁香路、南靠张家浜、西傍杨高南路、北近世纪大道。

从停车场走向湿地,空气中植物的清香愈来愈浓,耳边不时传来蛙叫和虫鸣。一眼望去,这里乌桕、旱柳、香樟等树木早已成材,林地间开着各色野花;池塘边,芦苇、菖蒲等湿生植物茂密,风吹过,发出沙沙轻响;水面上,三三两两浮动着额头有块鲜红色标记的黑水鸡,时不时发出阵阵惬意的鸣叫声;草丛里,昆虫忙碌着……一片野趣。若不是抬头即见的塔吊和现代风格的高大建筑物,人们真以为已置身郊野。

张小澜说,原本是一片农田的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西侧,曾有一条连通张家浜的小水沟。 2000年底,因建造上海科技馆停车场的需要,在开挖土方后,两块低洼地中积存大量雨水,逐步形成了两个小池塘。由于当时所在地块的归属用途未定,世纪广场管理公司也未对小池塘进行严格的管理。

“正是长期无人问津,这里野生野长,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居然渐渐自行演变成野生物种栖息的自然生态湿地”。供职于上海科技馆的张小澜工作日上下班都要路过这个湿地,“这里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亲眼目睹四季更替给这片湿地带来的缤纷美景,竟会有些许感动和慰藉”。

此前有报道称,有人在上海科技馆的这片湿地,最多同时看到一次有14名钓鱼者。不过,记者在采访时恰逢闷热难挡的黄梅天,并未在现场看到垂钓者。

有住在附近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几年钓鱼的人也有,但三三两两的没那么多。湿地里主要是鲫鱼,个儿不大,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四五条,运气不好的话,一天也钓不到一条。不过,主要是打发时间。 ”

55种野生植物70种昆虫共处

小池塘丰富的生态景观,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华师大二附中、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中心、“根与芽”环保组织等选择这里作为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的理想场所。“我们上海科技馆员工也自发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每周抽出一天下班休息时间,观察、记录各种野生生物物种的状况——这样的活动,有利我们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普工作。”张小澜说。

“城市需要湿地。 ”张小澜呼吁不要征用开发这块自然湿地,“把这里作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基地”。

据专家此前的调查,这片小小的自然湿地,已记录到的野生植物超过55种,昆虫约70种、鸟类20余种、蛙类3种、鱼类4种、兽类2种。有人还曾记录到有三种蛙类、四种鱼类和两种兽类。不少物种,连一般的公园、绿地都难得一见。这片湿地可以说是中心城区内唯一一处有两种以上野生水鸟繁殖的开放式湿地。

“如此丰富的野生物种,恰恰得益于无为而治”。市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自然与科技》杂志主编周保春告诉记者,“这是人工园林环境无法替代的,若能保留下来当然是好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环境生态样本来进行研究,但在寸土寸金的浦东金融贸易核心区,恐怕不是件易事。 ”

已列入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2005年4月,华师大二附中高一(5)班环保社团的同学偶然听说科技馆附近有片自然水域可以钓鱼,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的发现之旅真的有了“意外惊喜”,这样一片原生态的湿地,令大家流连忘返。于是,这里成了华师大二附中同学们的一处生物研究基地。

时任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的陈胜庆第二年就在该区浦东新区政协全会上递交提案,希望“这片自然湿地今后作为上海科技馆的一部分,建一个小小的湿地公园,成为青少年进行生态研究的科普基地”。根据相关规划,紧靠张家浜的河边空地,将建成融商业、办公、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如商业街、写字楼或影院等文化设施,与科技馆相辅相成,成为浦东新区花木行政区域的配套基础设施。位于张家浜以北的这片湿地,正处于这一规划范围内。

如今,虽然建筑物尚未拔地而起,但据2006年的数据,科技馆停车场自然生态湿地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两片水域几乎连在一起,水面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现在,由于池塘内水生植物的自然演替等,水域总面积不到2006年的五分之一。

代表委员提案建议保护湿地

昆虫学者、上海科技馆原副馆长金杏宝曾是黄浦区人大代表,她参与过原江湾机场废弃地的生物本底调查,并为新江湾城的合理开发与规划积极呼吁。“城市发展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真的不能再急功近利,以狭隘发展观驱动了,不能忽视自然野趣对城市人,尤其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否则美丽中国、健康城市一定是渐行渐远的。保护生态不是抽象的,应该付诸实际行动”。

对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自然湿地小池塘,金杏宝用“生机盎然”来描述,她特别提到2008年年初的那场雪,“银装素裹中,池塘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黑水鸡依然踏破冰层,在水面上游弋着,额头鲜红,真是美景呵”。与周保春委员的观点一样,她也认为,“自然湿地是人工园林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其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意义”。她希望留住这片自然生态湿地,“给孩子们一个发现惊喜的地方”。也许,对这块土地的开发利用只是个时间问题,金杏宝希望在建筑规划时有所考量,“完全可以将小池塘作为建筑区域的配套绿化来规划,尽可能少破坏一些、多保留一点原有的自然风貌”。

今年年初,市人大代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钱翊樑递交了“提请制定《上海市湿地保护条例》的议案”,对于他,就这一主题递交议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案由中,钱翊樑再一次表述,“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海湿地的面积在减少、功能在退化、质量在下降。以新江湾城为例,房地产开发的加速使湿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尽快制定保护湿地的地方性法规真正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关链接

保护“绿洲”要分区域定标准

民盟市委此前曾在上海 “两会”中建议,要保护好湿地这片城市“绿洲”,就应尽快调整和完善滩涂湿地及相邻区域的功能区划,制定相应的生态与环境量化标准,保护和拓展滩涂湿地环境容量。

 提案建议,通过科学论证,运用科学发展观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调整和完善沙洲滩涂湿地及相邻区域的功能区划,尤其要论证规划好与滩涂湿地相邻的自然保护区、岸线防护区、临江取水口区、临江排污口区、垃圾堆场、沿江水库、工农业发展区、休闲旅游区、临江人居区等发展的区位和功能界限。建议按照湿地生态学原理,分类分级制定好长江河口滩涂湿地相邻地区不同发展区域(自然保护区、岸线防护区、航运码头、机场、工业区、临江取水口区、临江排污口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堆场、沿江水库、经济发展区,休闲旅游区、临江人居区、农业用地等)的生态与环境量化标准。目前情况下至少可分成三类:有助于拓展湿地环境容量的区域(如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对湿地零干扰的区域 (如休闲旅游区、临江水库区、临江取水口区等)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区 (航运码头、机场、工业区等),总体上减少对滩涂湿地的干扰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