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水新闻 » 辽宁3年投31亿 凌河生态带基本形成

辽宁3年投31亿 凌河生态带基本形成
来源:中国环境报  /  录入时间:2013-12-03  /  点击数:1360

2010年9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大、小凌河“划区设局”理顺体制,成立了凌河保护区管理局,解决了多龙治水、条块分割、互相推诿的问题。

3年来,通过开展水质达标、退田还河、生态封育、河道采砂整治和疏浚、重点示范段建设等工作,凌河流域实现了“三年大见成效”的治理目标。下一步,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将继续全力推进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建设,努力打造凌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

凌河流域主要由大、小凌河组成,是辽西地区人民的母亲河。如今,纵观大、小凌河,碧波荡漾,两岸植被茂密,源头活水相连。

上游河段曲径通幽,下游滩地碧草无垠。成群的水鸟在水面栖息嬉戏,恰似一幅碧水、蓝天、青山交相辉映的风景画。曾经又臭又脏的黑水河,如今变成了水清滩绿、鱼游蛙跃、草长莺飞的生态河。

今年,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以水质达标为核心、以“三带”(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建设为目标的各项工作,使凌河治理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三年大见成效”的治理目标。

建立41个考核断面“河长制”

实施退田还河、生态封育工程,凌河流域生态带基本形成。3年来,凌河保护区实施退田还河和生态封育面积达22.3万亩。凌河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制定工作方案、签订责任状、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巡查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退田还河和生态封育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和巩固。

目前,凌河干流河滩地植被覆盖率已经由2010年的32%提高到82%,凌河流域内动植物种类也明显增多,发现了野生大豆等多种珍稀植物,黑鹳、白天鹅、豆雁等珍稀鸟类也逐渐回归。

今年3~4月,喀左、朝阳、凌海等地的观测点在抽查中发现,有6种以上1000多只候鸟。在白石水库上游湿地,白天鹅最多时达到3000多只。

以达到Ⅳ类水质为标志,凌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凌河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实行沿河41个考核断面的“河长”责任制,推动凌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实施了河道内湿地清污工程项目,开展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截至目前,凌河流域共有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22座,总处理能力达97.7万吨/日。

目前,大、小凌河水质明显改善,水量明显增加。2012年10月以来,凌河干支流均已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一举摘掉了重度污染的“帽子”。

建设16个生态治理工程

以项目建设、采砂管理、尾矿整治等工作有序开展为标志,凌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以来,大、小凌河共实施生态治理、河道疏浚、城区段治理等工程118个,总投入31.38亿元,其中省以上投入11.03亿元。

凌河保护区编制了《凌河“三带”规划纲要》、《凌河流域“生态带”规划》、《凌河保护区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 在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基层管护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义县、凌海市、建平县、喀左县、朝阳县、北票市、阜蒙县等已经配备了基层管护人员。

2013年,凌河流域开工建设生态治理工程16个,河道疏浚和水毁修复工程95个。综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公安、水政部门联合执法,进一步规范了采砂管理,有效打击了滥采乱挖等违法行为。开展了以朝阳市为重点的尾矿库专项整治,治理涉河尾矿库210个、临河排污企业40家,疏浚河道368公里。

大、小凌河经过综合治理,尤其是通过城区段生态景观工程和滩地带状公园建设,在不断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发展空间。

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下一步将继续努力大干两年,确保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年基本完成凌河流域治理”任务,助推生态带、旅游带和城镇带建设,为凌河两岸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