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水新闻 » 治理收效甚微:印度环境污染成“顾不上的痛”

治理收效甚微:印度环境污染成“顾不上的痛”
来源:水世界  /  录入时间:2014-01-22  /  点击数:1736

提到印度,很多人浮现出的第一印象词就是“脏、乱、差”。这不仅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认识,也折射出一种社会状态。

实际上,这样的表达不全面但又突出地展示了印度的真实状态。在印度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环境及食品卫生成为阵痛后被割下的产物。

环境污染让人窒息

提到印度的环境污染,几乎所有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圣河”恒河。这条伟大的印度母亲河水上漂浮着大量的白色泡沫,动物的粪便、火葬后木材的燃烧灰烬、甚至是未完全燃烧的尸块……。就在不远处,河边旅店工厂里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同样又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

如果说这些还都只是“生活污染”,那么因工业废水及油漆而导致的重金属污染则是印度更大的灾难。在中央邦等大部分地区,人们在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往往会把那些涂着鲜艳油漆的神像投到附近的水中或弃之荒野,久而久之,油漆里的汞、铅等重金属便随着食物链而被大量吸收,在印度的外国人包括印度上层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共识———淡水鱼类是绝对不能入口的“禁忌食品”。

空气污染也是大问题。尽管像孟买、新德里等大中城市已经普遍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但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工业生产排放的烟尘还是使得空气质量呈大幅下降趋势。不过,当地许多致力于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都认为,印度环境污染的噩梦“很可能才刚刚开始”。因为基础建设催生大批污染企业。

印度钢铁企业、矿业以及造砖厂的蓬勃兴起,使得许多曾经还是与世隔绝的农村一夜之间成了“工业重镇”,这些企业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高污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再加上对污染治理的忽视,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土壤的保护问题等将来很可能会让印度更加不堪重负。

治理收效甚微

媒体、学术界、政府机构乃至众多非政府组织等都对印度环境污染广泛关注,有时争辩,有时反思,有时出台政策,甚至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实事求是地说,环境保护在印度并没有被置若罔闻。

1986年印度政府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该法律在授权联邦立法的基础上,赋予各邦依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自行立法的权力。此外,明确阐述行政立法、执法规定、违法处理及个人和企业责任。

同时,印度政府在环保领域积极扩大民间组织的影响。目前印度仅登记在册的环保组织接近3000家。这些组织自发宣传和推广环保理念,引导印度民众参与绿化、保护水源等活动。此外,印度政府还将环保意识提升到教育层面,建议“从娃娃抓起”。

在这样的努力下,环境保护却收效甚微。以亚穆纳河的治理为例,新德里市政当局很早便提出“绿色新德里”的口号,号召居民不用塑料袋、少开私家车,同时投入了超过200多亿卢比(1人民币约合10.18印度卢比)来建设污水处理工厂,以试图改善亚穆纳河的水质。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政府频频更迭、电力严重短缺等原因,新德里17个污水处理厂中只有6个在发挥作用,每天大约300万吨的废物废水还是在源源不断地倾倒进亚穆纳河。

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贫富不均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其他阵痛都不可避免地砸向这个庞大的躯体。因此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被权衡后,不得不暂时搁置一边,比如环境保护。

正如许多到印度的游人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天堂与地狱比邻的国度。也许镜头留下的记忆瞬间美好,但镜头之外的现实一塌糊涂。当你住在五星级酒店准备推窗享受一杯下午茶时,会被迎面扑来的恶臭熏得兴致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