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观点 » 今日关注:城镇化红利凸现 资本聚焦污水处理

今日关注:城镇化红利凸现 资本聚焦污水处理
来源:中国证券报  /  录入时间:2014-08-04  /  点击数:5841

污水处理这一细分市场成为资本角力的又一新兴领域。

7月22日,湘潭电化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8.00元/股的价格向湘潭振湘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定向发行2271.3375万股,购买其持有的湘潭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交易完成后,湘潭电化主营业务将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业务。

近几年来,污水和污泥处理市场俨然成为资本猎场,特别是国家对环境整治的重视和超过2万亿元的市场容量,更使得社会资本趋之若鹜。除了创业环保、国中水务、碧水源、国祯环保等环保型上市公司鱼贯而入,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开始跨界进场。

而在巨量的市场背后,是众多治水类公司普遍研发投入不足的尴尬现状,我国环保行业的利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水平,治水类公司的核心技术决定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高低,记者梳理多家治水类公司研发投入发现,大多不到当期营业收入的5%。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污水市场很可能成为资本角逐的热土。

“跨界”污水处理业

今年2月中旬,湘潭电化在停牌3个月后,公布资产重组预案称,将收购湘潭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联想湘潭电化持续两年来主业巨亏的窘境,介入污水处理市场,让市场人士浮想联翩。

根据《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湘潭电化将会被整体搬迁。表面上,这只是资产重组的一个收购行为,实际上暗示出湘潭电化难以扭转主业巨亏,寻找稳定增长点的初衷。

事实上,湘潭电化主业电解锰和二氧化锰受行业影响,业绩已是逐年下滑,2011年至2013年1-9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969万元、-4923万元、-3776万元。

年报显示,2013年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111.57%,但主要得益于5000多万元的政府补助,其主业营业利润依然亏损4455万。

据了解,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业务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利润和现金流量,能为上市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湘潭电化主业不振,主业回暖迹象尚不明显,近水楼台收购污水处理资产在情理之中。

湘潭电化对外表示,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新增污水处理业务收入,污水处理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约为6.90%。

公开资料显示,湘潭污水处理公司主要从事湘潭市以及周边区域的污水处理业务,现有污水日处理设计能力为15万立方米,2011年、2012年、2013年,污水处理公司实际污水处理量分别为3762.88万立方米、4669.90万立方米、5182.81万立方米,增长态势良好。

收购污水处理资产的举动,被业内看做是自救的一个重要砝码,不过,其重组预案显示,湘潭污水公司2012年、2013年净利润分别为686万元、1509万元,按增发后1.61亿股公司总股本计算,此次收购仅增厚公司每股收益0.09元,而2013年1-9月公司的每股收益仅为-0.27元,收购对湘潭电化的财务改善作用相当有限。

主业没有明显的回暖迹象,收购污水资产又作用有限,湘潭电化若收购越来越多的污水资产,或能形成规模效应,业内人士分析称,但水务市场本身较为封闭,湘潭电化的污水资产收购范围小之又小。

实际上,早有专业治水类上市公司已经介入湖南甚至湘潭市的水务市场,业内人士分析,湘潭电化可能出于近水楼台的优势,先将污水处理资产收入囊中,其后再从长计议。

侯宇轩认为,湘潭电化的环保问题一直是它的最大风险,工业污水直排湘江,导致铜、锰等指标严重超标。公司介入治水行业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环保的需求,降低请外部环保公司解决环保问题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在治理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同类型企业,增加收益。

“企业面临的主要是规划运营风险,由于欠缺经验未必能使环保设备资源最大化配置”,侯宇轩对时代周报分析道,“公司如果想要发展环保业务,需要引进专业型并具有经验的人才。”

2万亿市场

污水处理行业正处于政策密集期,行业景气度高,市场容量巨大。

在日前进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严肃指出,中国已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实际上在2013年,国内基于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横空出世,2013年也被业内认为是“政策年”。

2013年科技部批准总规模2.89亿元的重点流域水治理重大技术专项;当年6月,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严重。针对严峻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早在2012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要求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确定规划骨干工程项目6007个,估算投资3460亿元。

行业预测,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废水治理投入将分别达1.05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其中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分别达4355亿元和4590亿元。

而《2009-2013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未来的污水处理率每年将提高3.6个百分点,为达到目标,将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采购。

在2013年7月召开的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处长王涛表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资金预计达2万亿元,其规模将高于大气污染防治的1.7万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密集的扶持政策牵引着资本的步伐,污水处理市场十分巨大。

在此背景下,早就嗅到政策风向的很多地方政府提前加码污水处理工程。

以北京为例,3年内将布局47座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到2015年,污水再生能力预计达到513万吨,首创股份(600008 )在其中就获得污水处理项目。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21%。设市城市除西藏日喀则和海南三沙外,均建成投运了污水处理厂,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24亿立方米/日,建成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1042万吨/日,建成污水再生处理能力1752万立方米/日。

2014年被业内称作是业绩落实年,更多的污水项目下沉趋势明显,创业环保、北排集团、国祯环保、国中水务、万邦达、碧水源、中原环保等多家上市公司开始着手重点布局政策带来的市场机会,一些治水类上市公司甚至着眼全国性布局,战略意图明显。

多位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亟需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或者扩大规模。

研发投入不足

2万亿落实到地方,主要涉及工业废水、污水回用、提标、污泥处置,污水处理板块较被市场看好,但是业绩如何落地,尚需市场观察。但是,一些治水类公司已经提前布局。

巴安水务走出上海,已在浙江、广西、贵州等地布局,涉及危废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2013年年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45094.5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73%;实现利润总额8589.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39%。

创业环保作为国内污水处理运营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不仅占据天津水务市场,污水处理能力已合计达到149万立方米/日,使天津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了80%,早在2003年,就开始拓展全国市场,分布贵阳、云南曲靖、江苏宝应、湖北洪湖和安徽阜阳等水务市场,2013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74986万元,比2012年度增加人民币11254万元,增幅为6.87%。

此外,在污水处理产业链中,膜公司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业绩上涨空间较大,碧水源在2010年至201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3.45亿元和5.62亿元,津膜科技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分别为4331.6万元和5931.1万元。

通常,拥有核心技术的膜公司一般会与大型水务集团形成合作关系,比如碧水源与北排集团就共同分享北京地区水务投资市场。

不过,在争先恐后圈“水”背后,众多治水类公司对研发投入似乎并不积极。记者梳理多家治水类上市公司发现,研发投入最多者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左右,一些治水类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甚至在1%以下。

创业环保拥有我国最好的污水处理研究中心,也是我国污水处理运营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但2008年研发费用投入仅450万元,约占公司营收的0.40%;2013年,研发支出645.65万元,占公司营收的0.37%。

而碧水源、国祯环保、中电环保、宝莫股份等龙头企业,其研发投入占比也持续维持在5%以下的低位。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环保行业的利润将越来越依赖技术水平,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