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水新闻 » 新加坡的绿色化之路 水资源短缺解决“有道”

新加坡的绿色化之路 水资源短缺解决“有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录入时间:2016-04-07  /  点击数:3106

如今,“花园城市”早已成为新加坡的代名词,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有大大小小340多个公园,居民区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个公园,绿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是,在方圆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加坡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7000余人,位居世界前列。“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此情况下,新加坡也一直在探索有效避免城市污染,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方式。

新加坡的“花园”建设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

同时,新加坡绿化的布局重视公平。新加坡在中央、东北、西北等不同区域建立了四个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保留原始的热带雨林;在东部和西南部又建立了两个树木保存区,砍伐树木必须经过批准,这使得全国每一个大区域都有一大块自然保护区和树林;中心城区和政府组屋区每隔一个小区域都要保留一块空地开辟成小公园,确保绿化分布均匀。

为了保证绿化,新加坡还通过罚款与奖励机制为其护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此外,新加坡法律还向为绿化作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例如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就可予减缴房地产税。而对城市绿化有杰出贡献者更是能受到很高赞誉。

土地资源有限“绿色建筑”作用凸显

在新加坡密集的城市环境里,由于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绿色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开始着手实施绿化新加坡的建筑环境的计划,推出了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GreenMark)认证计划,并以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奖励其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为目的,考核的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五方面。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建筑能耗占新加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50%。与别国的绿色建筑体系评级不同,GreenMark更加强调能源的效率,GreenMark由高到低分为四个评级标准:白金级、超金级、黄金级和认证级,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从35%至15%不等。

对于新建建筑,新加坡政府出台绿色建筑面积奖励计划。如果是白金级别绿色建筑,政府给予最高达2%的额外建筑面积,最高达5000平方米。如果是超金级绿色建筑,政府给予最高达1%的额外建筑面积,最高达2500平方米。对于既有建筑改造,政府出台了1亿新元的激励计划。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四个“水龙头”

面对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新加坡采用向邻国进口、雨水收集、海水淡化以及污水处理等手段来进行供水,这四种途径也被新加坡人称为“四个水龙头”。

新加坡建国初期几乎完全依赖从马来西亚进口水。为此,两国在1961年签订了两份水供协定。据了解,首份协定有效期为50年,已于2011年期满,第二份协定有效期将至于2061年期满。

除了进口水以外,雨水收集也是新加坡为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方式之一,为了确保能收集到干净的雨水,19771987年,新加坡用11年时间将污染严重的臭水沟渠全部清理干净。到2011年,新加坡已经建成了17座水库、7000多公里沟渠和一个能在暴雨时防洪的暴雨收集池系统。进入21世纪,新加坡开始对原来简易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水优城市设计”的改造,促使雨水收集面积增加,使雨水进入水库之前通过自然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更加干净。

作为岛国,新加坡四周海水资源丰富,海水淡化也是其获取淡水的途径之一。20059月,新加坡首座海水淡化厂启用,位于大士的新泉海水淡化厂每天产淡水3000万加仑,第二座淡化厂于2013年竣工,每天将为新加坡提供318万立方米的水。

同时,将所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经过集中处理后使用的新生水也是新加坡的重要水源之一,新生水自面世以来就作为非食用水源,供给电子、发电、冷却产业,为新加坡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严控大气污染

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动车排放是新加坡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政府虽然每510年修编一次城市建设规划,但始终坚持实践“花园城市”的理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加坡政府要求按照“可持续新加坡”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环保优先”的理念,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区,优先规划绿地和集水区,以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为龙头,最小化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新加坡对国土的每个具体区域均进行了环境功能区划,对工业类项目设立了严格的排放标准。除了工业排放外,机动车排放也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因而新加坡特别重视减少机动车的污染排放。1999年新加坡完全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禁止任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可见气体或烟雾。与此同时,法律特别要求机动车的所有者执行各项措施确保每辆车遵守制定的标准,包括实行常规保养与维修。为确保车辆的良好状态,新加坡于1981年就建立了旧车强制检查制度,所有车辆在3年使用期满之前必须到指定的检测中心接受检查,此后的检测频率依车辆类型而异。此外,新加坡还大力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