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水与生活 » 科学生活:治水为什么一定要先治污?

科学生活:治水为什么一定要先治污?
来源:科技日报  /  录入时间:2008-12-11  /  点击数:2100

“治水要先治污”,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授和环境专家,逄勇在水治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与以往“治水先治河”“治水要抗水”的观点不同,他将水污染问题放到治水的首位。

    治水的起点是治污

    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却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千米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46.5%的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目前,水污染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根据多年的考察和调查研究,逄勇发现,有些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表现为排入水体的现状污染物量大于水体纳污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厂处理率低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因此,逄勇将治水的起点落在治污上。

    治污要弹“四部曲”

    治污,首先要细划污染源,以水环境功能区管理为目标,在容量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污染源实施总量控制。

    污染源一般主要分为3类:工业、生活和农业。针对不同的功能区,逄勇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对于工业源,一般采取关、停、并、转、迁、提标等措施,进行经济生产;对于生活源,由于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所在地,就要通过加大污水处理率,提高排放标准来控制住污染物排放量总量,限期建设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截走,并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实行有效监管;而对于农业源,则要从良好的土地管理、减少施肥量来着手。

    第二,在条件满足的地区,可以设置引水通道,一方面有助于减轻排水水质对水源地的影响,增加水资源补给量,另一方面可以建设备用水源地。但是引水只是临时性、辅助性的措施,不能作为治污的根本性措施。

    第三,生态修复是治污的一种措施。生态修复主要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种方法廉价实用,适用于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第四,加强生态湿地建设也是一种科学的治污方法。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相当于人体的肾。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一般来说,作为环保的污水治理,只要把废水达标排放就算达到目的了,可是,在逄勇的眼里,污水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在有的厂家看来,污染处理是一项费钱费力的任务,宁可偷偷排掉也不愿处理;即使处理了,往往也是将水污染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污染,照样造成环境破坏。其实,污染的水往往可以循环利用,成为一种资源,这样算来,不仅没有造成资源浪费,反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当前,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许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逄勇认为,要缓解水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

    一般来说,要加强对河流利用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协调水利、环保、市政、水产、交通航运、旅游等不同部门在职能、财政、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关系,任何一项措施采取之前应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做到统筹兼顾;坚持水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使污水资源化,切实控制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今后新上的建设项目,一定要严格把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实习生 陈思宇 记者 王燕宁)
 

在线捐赠
环境污染投诉
视频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