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年内环保投入860亿元
来源:解放日报 / 录入时间:2008-12-16 / 点击数:1395
加大投入促转型
编者按 进一步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要加大投入。同时,投入的方向选择是什么?扩大增量的同时,要不要做一点“减法”?本报今天的这则消息,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认清这个大课题。
加大投入,不是简单地铺摊子,不是不分青红地上项目。我们说“措施要准”,首先是投向选择要准,要把财力和物力,投在符合我们的产业导向的项目上,投在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投在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项目上。一句话,加大投入,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既有助于渡过当前困难,又有利于困难过后的长久发展。
加大投入的同时,仍然要坚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们要通过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战胜困难,就要抓住当前契机,有步骤地坚决淘汰一部分没有前途的产能。在经济过热之时,大家“朝南坐”,产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容易推进,而当前经济紧运行,市场竞争特别激烈,低端生产力的过剩越发突出,正蕴含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不失时机地淘汰那些已经不适合发展的产能,力争产业结构逐步高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而持续地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宋鹏霞)为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而环保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记者近日从市环保局获悉,上海已经启动的环保基础设施总投资达290亿元,列入计划的项目投资170亿元,计划提前启动的项目投资达400亿元。860亿元的环保投资中,680亿元聚焦的是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
市环保局负责人认为,当前上海的污染减排压力依然较大,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一是部分地区和企业有忽视环保要求,盲目上项目的倾向;二是受经济不确定影响,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和减排工程运行不足问题凸显,个别企业偷排、漏排等问题开始“抬头”。目前,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排污企业,正以污染减排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年底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和4%的目标。
污染减排,不仅要把排放量减下来,更要通过环保杠杆,促使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企业产能满满当当,调整结构困难重重。如今,上海紧咬污染减排目标,巧用目标责任制进行“倒逼”,淘汰一批不适合城市发展的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今年1月到10月,吴泾二电厂、石洞口二厂等7家电厂10台现役机组,共455万千瓦装机容量完成脱硫设施的建设并投入运行;今年新建的外高桥第三电厂两台100万千瓦机组在投产时,脱硫设施同步投运。化学需氧量重点减排工程总体已完成90%以上,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兴塔污水处理厂等相继投入试运行。同时,环保、水务、发改委等部门加大污染减排的监督核查工作,已向存在问题的单位发出督察函2份,通报11份,要求其立刻整改。
合理运用环保“调节器”,上海严控污染新增量。“优质项目特事特办,污染项目一票否决”,这一原则已经在环保部门付诸行动。上海化工区苯酚丙酮、三菱瓦斯、陶化学等建设项目环评报批过程中,市环保局主动与国家环保部沟通,加快环评审批,为这些符合化工区产业导向及环保要求的项目尽早开工创造条件。相反,金山第二化工区几个污染较重的项目,在环评审批阶段就被拒之门外;由于尚不具备污水集中处理条件,星火开发区的两个项目至今未予环评审批。即使是符合单位面积产值高、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项目,花落谁家还需迈过“核总量”这道门槛。环保专家指出,上海将通过“批项目,核总量”的制度,引导区县经济科学发展。只有污染排放容量有余、产业容量有余的区县,才能畅通无阻地筑巢引凤。
依托激励机制,上海强化投入和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
按照“以奖代补”和“多减排、多奖励”等原则,本市相关部门制定并落实了污染减排奖励办法。即:超量削减1吨化学需氧量奖励1500元,超量削减1吨二氧化硫奖励5000元。对于电厂超前建设的氮氧化物处理设施,给予建设费用40%的补贴。据统计,本市二级及以上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超过500万吨/天,90%以上保留工业区污水得到集中处理,累计已有852万千瓦电厂机组脱硫改造设施投入运行,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0%左右。
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上海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经初步测算,今年1月至10月,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8%。截至10月29日,上海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达91.7%。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苏州河水质得到改善,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黄浦江、长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