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水源地村落成风景——走进沪郊村民自建的水文化博物园
来源:解放日报 / 录入时间:2009-01-04 / 点击数:1495
这个元旦,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党总支书记吴权民几乎没有一刻闲着,一会儿和村民们一起挖土种树,一会儿又给一批批中老年游客当起临时讲解员……原来,该村村民自筹8000万元建设的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已经对外开放了,每天都要接待数千名游客,节假日更是热闹。
彭渡村因地处黄浦江上游的水源保护地,村民为保护市民饮水质量,不仅自愿退耕还林,拆除鸭棚猪舍,还自筹数千万元资金建设了1200多亩生态园。为生态保护,彭渡村作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但如今,聪明的彭渡村村民在“生态保护”中找到了一条农村文化旅游的新路。
记者前往处在黄浦江上游的彭渡村采访,尽管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门前广场还没建好,但一片泥地上竟满满当当停了各式小轿车。“博物园在中老年市民中反响格外热烈。因为它着重在文化保护上做文章,为市民打造了一条‘回家的路’。”彭渡村党总支书记吴权民告诉记者,园林中的建材大多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旧砖、旧瓦和旧石头等,比如当初市中心拆除石库门房子时,大量旧石头无处可去,彭渡村就出了50万元运费,让工地上每天把旧石材运过来,现在这些旧石头都被用到了园中房屋上、石桥上和小路上,市民游客来看了后感慨万千。
博物园中大片是水面,桥成了随处可见的景致。据了解,整个园中分布了50多座古桥,都是村里专门从各地公路修建、城镇改造、乡村开发中“抢救”出来的古桥。记者看到的一座三孔石桥,桥名为“醒狮桥”,桥侧石上还题了一副对联。像单孔的香泾桥、五孔的韩湘桥等,游人都要流连许久。
古桥之外,还有古树。据了解,园中有500多棵古树,最年轻的也有100多岁,最年长的已有1000多岁,它们或参天高耸,或老态龙钟,或残枝新发,构成了一幅幽深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态画卷。比如一棵盆栽紫薇树,已有上千年历史,整个树干与石头紧紧长在一起,因而得名“树抱石”。
此外,园中还有太湖石、三江红、钟乳石、火山石等各种巨石,以及融合了傣族、苗族、江南水乡等建筑风格的奇形怪状的木楼。据介绍,黄浦江历史文化展示馆、江岸村落展示馆、马桥古文化遗址仿真馆、董其昌画院等也将一一在此落户。
据了解,去年一年,黄浦江古文化博物园门票收入已达300万元,今年有望超过1000万元,村里200多位村民也在博物园中实现了重新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