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水新闻 » 正视全球水危机

正视全球水危机
来源:联合早报网  /  录入时间:2009-03-12  /  点击数:1810

    ● 罗杰斯

  在世界各地,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的富裕,人们对淡水的需求每20年便增加一倍。然而,污染、气候变化和海水倒灌,正以相似的速度减少淡水供给。那么,我们是否将面对全球性的淡水危机?

  幸运的是,情况似乎尚未变得如此严重。但淡水供应无可否认的正在日益趋紧。如果对问题不加理会,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经典经济著作都关注资源问题

  许多人提出水与石油等资源不同,因为水的多数用途(特别是种植粮食)通常根本没有任何替代品。此外,水虽然每年都会进行自我更新,本质上却是一种固定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庞大,但绝大部分以含盐海水和碱性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淡水资源也十分巨大,但多数存在于冰盖和冰川之中,只有很小的百分比能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取用。

  同一个国家和不同地区里的供水量差异也很大,往往会不定期的爆发水灾和旱灾。

  影响水供的一个新因素是全球气温变暖。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这会产生什么效果,许多科学家相信总的年降水量会因此增加,但季节性降水和极端降水的频率或许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使用现有水坝、水库、水处理系统和输水管造成困难。

  从最早的现代评论家有关社会经济增长和衰退的著作中——包括亚当斯密(Adam Smith)、吉本(Edward Gibbon)、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马克思(Karl Marx)——我们看到对资源耗竭问题的担忧并非今日才有。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在人口、粮食和能源的作用上更是有先见之明。

  马尔萨斯假定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就像银行的复利存款),而粮食生产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就像银行的单利存款)。上述曲线总会在几十年后相交,而马尔萨斯预测到时会爆发大规模饥荒或暴力冲突:粮食和人口数量将通过“痛苦、战争、瘟疫和罪恶”实现相互协调。

    李嘉图预测资源投资的“回报会出现下降趋势”,最好(费用最低)的资源会最先被使用,接下来是次好的资源,而后以此类推。对资源需求的提高将导致价格上涨,直到使用该资源变得太贵为止。

利用新技术与管理来避免危机

  当然,这些局限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当时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还没有提出他们的学说,但人类却已通过各种“取巧”的办法,比如扩大资源基础(殖民主义)、寻找稀缺资源的替代物、发展技术来提高同等数量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等,以获得廉价的粮食和资源。

  今天的世界已经人满为患,因此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再扩大资源的实际供给。能否继续改进技术或寻找比较廉宜的替代资源,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真正问题。过去200年管用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继续发挥效用。这正是全球水资源所面对的关键问题。

  但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的技术和管理调整,来避免一场危机:

  ·“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贸易。

  “虚拟水”指制造产品(通常是食品)所需要的水分,当产品运送到别处时,接收的对方就不需要再去使用自己的水资源,可以把水资源节省下来用于高附加值的活动。

  (编按:这是近年产生的新贸易概念,因为人们意识到,生产粮食——比如种植稻和麦——曾经用去的水分,并不存在于出口的产品中。所以缺水的国家宜多购买“虚拟水分”高的产品。)

  ·节约灌溉用水。

  农业一般占一个国家所有水资源消耗量的75到90%,因此,提高10%用水效率所节约的水,便相等于该国城市和工业的全部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的另一个方法,是发展利用同样的水、甚至更少的水,便可生产更多粮食的农作物。

    在几个最大的缺水国,比如中国和印度,对这种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

  ·利用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现代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淡化海水的每单位成本可以和从自然来源获取的淡水相媲美(每立方米约0.05美元)。

  ·扩大废水的再循环。城市地区一般将所使用淡水的约85%作为废水,排放到邻近的水体中。这些废水可以在经过处理后用来补充地下水。新兴的低水耗卫生技术如尿分离干式厕所,如果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城市对水的需求。

  ·创造性地制定城市水资源与废水的价格政策。我们很难为保护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定价,因为它们是与用水息息相关的普及外部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更有效的价格政策,还是会对水资源的多种用途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避免全球水危机绝非易事,但以我们拥有的政策和技术,如果使用得当,就能确保我们今后几十年的用水安全。即使面对人口增加和人们越来越富裕的趋势,也不需要担心。

作者Peter Rogers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环境工程学教授。

英文原题:Confronting the Global Water Crisis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