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SWRF首页 » 观点 » 水污染高发引恐慌 我国近百座城市无第二水源

水污染高发引恐慌 我国近百座城市无第二水源
来源:中国环境报  /  录入时间:2012-09-24  /  点击数:2072

从几年前的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暴发到今年的龙江河镉污染以及镇江自来水出现异味,每一次事件中,当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从水龙头流出的水究竟安全不安全?饮用水关乎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正常生活,饮用水水源是任何一个城市正常运转的命脉。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一些城市之所以发生恐慌,根本原因在于只有一个水源。一次次警钟的敲响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供水的关键是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向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保障饮用水安全不能单纯局限于防范污染事故发生,而且在于当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后,能否迅速启动第二水源。这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全国现状:恐慌源于水源单一

我国近百个城市没有第二水源

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事件以及近日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将“污染”和“抢购”这两个关键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城市单一的水源供给形式是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恐慌的主要原因。因此,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建设备用水源确保事故发生期间的正常供水。我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现状如何?如何建立和管理好城市备用水源?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付青。

备用水源为何不可或缺?

分析最近发生的广西河池宜州市境内龙江的镉浓度超标和江苏省镇江市水源苯酚污染事件,“两者都是河流型水源污染事件,但应急处理的方式和效果大不相同。”付青说。

据付青分析,龙江河水污染的应急措施是水厂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并寻找替代水源,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量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应急响应时间较长,若污染地点离取水口较近的话,势必影响正常供水。江苏省镇江市出现了群众哄抢饮用水的局面,而镇江下游的如皋市则在长江取水口检测到来自上游的水体中挥发酚超标后,则迅速启用应急备用水源,保障了应急条件下的正常供水。

可见,城市采用单一水源供水,虽然制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却缺少规避风险的有效工程措施,一旦水源发生污染,或遇上连续干旱年、特殊干旱年水源水量不足时,其供水安全风险程度非常高。“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建设备用水源以保证应急期间的正常供水。”付青说。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加,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增加了城市供水的脆弱性,城市供水安全性和保证率降低,遇到突发事故,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可能中断,若中断超过一定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安全,引起社会不稳定。

“备用水源被认为是在紧急情况下应急供水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大城市要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和应急管理,都应该规划和建设备用水源地及供水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用水保证率,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付青表示。

事实上,建设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也是“十二五”相关规划的明确要求。《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对水源地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工程为主,采取挖潜改造与新水源建设相结合,建设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工程”,《全国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强水源保护,加强风险方法和应急预警。”

城市备用水源现状如何?

与城市饮用水在用水源对应,饮用水备用水源是为了解决城市应急情况下(水量不足或水污染致使在用水源无法供水)而临时启用的水源,或者是城市为应对人口增加而新建的水源。据付青介绍,备用水源类型与在用水源相同,一般分为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3种。

据环境保护部开展的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6个城市建设了备用水源,占68.8%,其中,81.4%的环保重点城市具有备用水源。

然而,68.8%的建设率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城市备用水源的使用效果。“从调查结果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备用水源建设情况尚可,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因水体污染、水量不足、疏于管理等种种原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付青表示。

20116月发生的杭州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就暴露出了备用水源不足的问题。据估算,杭州主城区每天需水量大约是100多万吨,而两个备用水源贴沙河和珊瑚沙水库的可供应时间仅能维持一天半左右。付青认为,如果遇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连续干旱年、特殊干旱年等情况,应对将极为被动。

如何保障备用水源急时能用?

对一个城市来说,建设备用水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居民以及污染企业的动迁、水源地保护区的建立等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于备用水源地的建设,付青认为,应本着“类型互补、水量保证、加强保护、科学管理”的原则,进行水源选址和工程建设,做到合理规划、严格论证、科学决策。

据付青介绍,在选择备用水源时,应考虑与在用水源类型的不同,保障水源不会同时出现问题。在用水源是河流型时,应选择地下水或者湖库型水源作为备用水源,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水源同时受到污染时无法保障供水。

如江西省南昌市的饮用水水源均分布在赣江沿线,水源类型单一,一旦出现事故,赣江沿线水源将无一幸免,因此南昌市正在考虑是否将柘林湖作为备用水源。类似的还有九江市,九江市除了长江水外没有其他备用水源,九江市拟将水量、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的赛城湖建设为九江市的备用水源。

城市的水源均为地表水源(河流型或湖库型)时,应考虑改变取水方式,如采用傍河取水的方式,增加地表水到达取水口流程的时间,降低污染风险,或者采用与相邻地区联网供水的方式,解决单一水源的问题。同时,备用水源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的标准并应有一定的水量保证,确保水源不小于3天的备用水量;备用水源应有管网与水厂直接相连,且应保证日常维护,确保在最短的响应时间内启动正常供水。

“与科学、合理的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地相比,加强备用水源的保护和监督管理更加重要。备用水源应执行与在用水源相同的管理要求。”付青表示,“要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源及违规行为的整治、加强保护区内非点源控制;开展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加强保护区上游的风险控制和预警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解决城市备用水源建设率高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低的问题。”

城市案例:南昌备用水源地为何难定?

优质水源不缺,只是费用很高

“赣江不缺水!但连年出现的水位性缺水和潜在的水源污染突发性事故隐患,让政府意识到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迫在眉睫。”日前,承担南昌市城市供水的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城水业)有关负责人表示。

南昌被称为“中国水都”,可这个水都的供水水源却只有一个。南昌市所辖范围有8座自来水厂,取水口均设在江西省的“母亲河”赣江上。

惟一水源压力大

由于南昌市地处赣江下游,其上游干支流河段依江傍河城镇众多,区域经济发达,道路交通纵横交错,水运货物品种繁多,潜在的水源污染突发性事故隐患(包括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隐患)大。

今年12日,赣江水位降至12.34米,达到各水厂尤其是青云水厂的取水极限,南昌水业所属青云、长、牛行、双港等水厂面临大幅减产或停产的风险,后采取应急之策才度过“危机”。

据了解,因为枯水、干旱等各种原因,南昌市不断延伸取水管道。洪城水业副总工程师肖戟表示,近年来,公司相继投入3700余万元,对青云、朝阳等水厂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造,通过增建临时取水泵房、将取水管和潜水泵井筒向下延伸等方式,对各水厂取水高程进行了调整。

好水源为何难用上

关于应急备用水源的选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大家都在出谋划策。

今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江西省政协农工党省委会就提到,将柘林湖作为南昌市水源备用地的条件成熟,建议江西省、南昌市职能部门协同,尽快开展前期统筹协调和项目规划工作。柘林湖是亚洲第一大水电土坝拦河工程,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08平方公里,水质好,且周围工业稀少,几乎为原生态水资源,作为水源备用地优势突出,能够在枯水期或突发环境事件时满足南昌市的应急用水。

肖戟告诉记者:“如果能将柘林湖的水引来南昌,当然很好,那里的水质清澈,污染少。但这个投入肯定很大,因为柘林湖至南昌有七八十公里,水下需要修建的管道至少上百公里,工程造价和日常维护费用庞大。”

去年,南昌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但未点名建设具体位置。当时将赣抚平原灌区规划为备用水源地的设想被广泛提及。洪城水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赣抚平原灌区水源来自抚河,与赣江一样,水位偏低。

水源地正在研究可行性

“供水无小事,应未雨绸缪。”洪城水业有关负责人称,南昌市“十二五”规划和洪城水业的规划均考虑了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问题,但选址并未敲定。

寻找合格的水源地绝非易事。早在2007年无锡太湖因蓝藻引发饮用水危机,南昌市就提出要建备用水源。“实施南昌城市供水应急工程,十分必要和迫切。”南昌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项工程投资巨大,目前专家正在就相关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根据专家意见,南昌周边县市的紫云山水库、柘林湖水库水质都非常好,水量充足,但作为备用水源建设工程造价很高。南昌赣抚平原总干渠、幸福水库和溪霞水库3处水源也是理想备用水源。赣抚平原总干渠不仅水量充足,水质也达到了国家饮用水Ⅱ类以上标准,而且工程改造费用相对较低,幸福水库和溪霞水库同时可以作为昌北地区备用水源的优良补充。

目前专家正在就相关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最终敲定如何建设南昌饮用水“第二生命线”。

法制保障:备用水源建设有法可依

四川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确定备用水源

“截至目前,地级市城市都建有备用水源,县级市城市正在加紧建设,县级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全部建成。”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所副所长佟洪金介绍说。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确定饮用水备用水源

对于四川省的饮用水水源安全,1995年颁布的《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形势日趋严重,尤其是没有备用水源。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四川省于2008年启动修订《条例》工作,组织人员多地调研,征求相关部门和群众意见,形成了修改意见。

20111127,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确定饮用水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

据介绍,《条例》于今年11日起正式施行,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各级政府在饮用水水源保护特别是备用水源保护方面的责任。

到“十二五”末,县级以上城市都将建有备用水源

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指出,饮水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饮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科学合理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确定饮用水备用水源。

四川全省各市、州都高度重视城市备用水源建设。

以雅安市为例。雅安城区供水水厂水源均来自青衣江,单一的水源难以应对上游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对水源和供水系统的威胁,一旦青衣江受到污染,城区基本生活用水将难以满足需求。雅安市委、市政府早在200810月就决定开辟第二水源,并于当年底开始对南郊水厂备用水源工程进行督促和筹备。

绵阳市因没有备用水源在去年曾尝过苦果。去年7月,涪江水污染事件让绵阳市近百万市民面临饮用水危机。事实上,同年4月,绵阳市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已经确定将涪城区吴家镇的燕儿河水库作为绵阳中心城区备用水源,统一建设水厂,按照近期5万立方米/日、远期10万立方米/日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但当时备用水源建设刚刚启动,之后,绵阳市加快了备用水源建设。备用水源建成后,将结束绵阳城区百万人依赖涪江惟一水源的历史。

又如巴中市,历年来巴中市居民饮用水及工业用水都来自惟一的水源南江河,每逢枯水期,南江河流量仅0.67立方米/每秒,严重时甚至断流,城区供水得不到保障。今年,随着作为备用水源地的化成水库和天星桥水库的建立,位于巴州区玉堂沟的巴中市第二水厂将投产使用,并实现联网供水,可以满足至少60万城市人口的需求。

正在行动:怎么构筑安全饮水铁壁?

2013年前,江苏县级以上城市须具备两个以上备用水源

“到2013年年底之前,江苏省将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县城以上城市须具备两个以上、水系独立的饮用水水源地。”江苏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江苏省现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共105个,为127个自来水厂供应源水。在全省64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同时拥有两个以上水系相对独立的饮用水水源地、可以实施不同水源间调度的城市有19个,在饮用水水源结构单一的45个城市中,已有18个城市建设了应急备用水源地35个,全省具备一定抵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力的城市数量共37个。备用水源地最少须满足7天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江苏省备用水源地目前建设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分别到苏南、苏中、苏北选取典型城市进行了采访。

无锡身在太湖边饮上长江水

喝惯了太湖水的无锡人,现在已饮上了长江水。太湖蓝藻暴发让无锡人感到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的切肤之痛。在接连推出了“科学治太、铁腕治污”一系列措施之后,无锡市开始加快应急饮用水水源地建设。

2008年起,无锡市将目光盯在了长江上,投入精锐兵力,全力加快第二水源地建设。当年年底,总投资为30亿元、总规模为80万吨/日的第二水源地分两期相继建成。长江第二水源地的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了20个月,优于Ⅱ类水质的饮用水通向了无锡市区千家万户。

据了解,蓝藻暴发时,无锡市的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离岸边只有200米。太湖经过治理后,水厂又将取水口延伸至湖中,现在离岸边足有3000米。

为确保饮用水安全,无锡市在2008年底新建锡澄水厂,两根取水管伸入长江700米,再通过陆上38公里的管道将长江水引入水厂。锡澄长江应急供水工程建成投运后,无锡市实现了饮用水供应的“江湖并举”态势,形成太湖、长江“双源供水、管网互通、双重保险”格局。

同时,无锡市还对太湖湖区的第一饮用水水源地实施了“控源截污”行动。无锡市在全市1284条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管理。根据近日发布的太湖环境指标显示:太湖流域9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53个国家考核断面达标率为90.4%,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扬州4级屏障保障饮水安全

位于苏中地区的扬州市,在保障饮用水安全上也下足了功夫。

据了解,扬州市现有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其中廖家沟、瓜洲和长江三江营饮用水水源地、菱塘水厂为扬州市区的备用水源,水量丰裕,相距较远,互为备用。

为保证水源安全,扬州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都没有污染企业,甚至连钓鱼都不允许,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都达到了Ⅱ类标准。同时,城市供水企业已在取水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定期掌握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状况。扬州全市105家重点企业全部实行了在线监控,排污情况在视频上一目了然,环保人员还不定时、不定点进行突击检查。

如果发生污染,扬州市该如何应对?据专家介绍,扬州市将构建城市供水应急的“多级保障技术屏障”,即实施“水源地取水安全屏障水源厂应急处理水处理工艺应急排泥水安全处置”等一系列水污染应急技术保障。

目前,扬州市又在积极开辟新的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中的第五水厂就是新开辟的备用水源地,这个水厂定址于长江三江营段,设计能力日供水30万吨,一期工程有望在今年底开工。

此外,城区现有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大,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可用地下水应急。

盐城沿海开发不忘饮水安全

在盐城市盐龙湖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主体工程已完工。这一工程计划投入10多亿元,今年4月底前竣工供水。届时,蟒蛇河原水经盐龙湖净化处理后,出水水质将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盐龙湖工程是江苏省沿海惟一的饮用水保护工程,盐城水污染事件后,盐城市高度关注饮用水安全,在建设盐龙湖工程的同时还开展了入湖河道整治,保证入湖水源安全。此外,通榆河取水工程和城西水厂取水口西移工程也相继竣工通水,并实现互通,确保一个水源水质异常时立即启用备用水源。

2011年底,盐城市公布的《盐城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15年,确保全市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区域供水覆盖率达85%,各县()建成备用水源。

“十二五”期间,盐城市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还有很多举措。据了解,在今年年底前,盐城市将全面关闭、搬迁通榆河集中式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各类污染源和排污口等非法设施。到2015年,通榆河及其主要供水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